中醫(yī)中的“神”是什么意思?
所謂神是指特定功能的外在表現(xiàn)。神是精神、意志、知覺、運動等一切生命活動的最高統(tǒng)帥。它包括魂、魄、意、志、思、慮、智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能夠體現(xiàn)人的健康情況。如:目光炯炯有神。就是神的具體體現(xiàn)。古人很重視人的神,《素問·移精變氣論》也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因為神充則身強。神衰則身弱,神存則能生,神去則會死。中醫(yī)治病時,用觀察病人的“神”,來判斷病人的預后,有神氣的,預后良好;沒有神氣的,預后不良。望神也是望診中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
“神、魂、魄、意、志”五臟所藏之神是《內(nèi)經(jīng)》借五行五臟對神志活動醫(yī)學|教育網(wǎng)整理,尤其是認知、思維、意志過程,所作的分類,即心為火藏神,肝為木藏魂,肺為金藏魄,脾為土藏意,腎為水藏志。下面依次對其各自的含義進行分析。
神
《內(nèi)經(jīng)》中神的含義十分廣泛,然就五臟并列主神而言,其中心藏神,大多醫(yī)家認為此神當指精神心理活動之統(tǒng)稱或總括。正如張介賓《類經(jīng)·藏象類》所云:“神之為義有二:分言之,則陽神曰魂,陰神曰魄,以及意志思慮之類皆神也;合言之,則神藏于心,而凡情志之屬,惟心所統(tǒng),是為吾身之全神也。”這是基于“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即中國古代哲學心的觀念而得出的認識。但是若把五臟并列而主神志,神、魂、魄、意、志并列而言,再以此神統(tǒng)括魂、魄、意、志,似不甚妥當。
魂、魄
魂、魄,有人云其具有感知覺之功用。另外,綜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論,以形氣陰陽動靜分魂魄,則魂陽而魄陰,魂動而魄靜,魂氣而魄形。故《靈樞·本神》云:“隨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即說明魄是與身俱來且以形體為基礎的;而魂則是建立在神氣活動基礎上的,是逐步發(fā)展完善的,是活躍的。故一般認為,與身俱來的、本能性的、較低級的、偏于抑郁的、被動的為魄,如新生兒啼哭、嘴觸及乳頭吮吸等非條件反射性動作和四肢運動、耳聽、目視、冷熱痛癢等感知覺及記憶等,但常常受魂的激發(fā)而發(fā)揮功能;后天發(fā)展而成的、較高級的、偏于興奮的、主動的為魂,類似于今人所說的思維、想象、評價、決斷和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但受自覺、主動意識心神的支配。
另外,就日常生活“魂不守舍”現(xiàn)象而言,魂又有“注意”之性質。因此,就心神、魂、魄三者而言,當理解為心神支配魂,魂激發(fā)魄。至于魂魄與五行五臟的關系,《內(nèi)經(jīng)》認為“肝藏魂”、“肺藏魄”,木行為春,主動、主生機、興奮;金行為秋,主靜、主禁制、肅殺,可以說二者分別代表了魂、魄的某些特性,故將之分屬木與金、肝與肺。
精、氣、神三者之間是相互滋生、相互助長的,他們之間的關系很密切。
從中醫(yī)學講,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維持生命的動力是“氣”,而生命的體現(xiàn)就是“神”的活動。所以說精充氣就足,氣足神就旺;精虧氣就虛,氣虛神也就少。反過來說,神旺說明氣足,氣足說明精充。中醫(yī)評定一個人的健康情況,或是疾病的順逆,都是從這三方面考慮的。因此,古人稱精、氣、神為人身“三寶”是有它一定道理的醫(yī)學|教育網(wǎng)整理。古人有“精脫者死,氣脫者死,失神者死”的說法,因此也不難看出“精”、“氣”、“神”三者是人生命存亡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