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行端正是對醫(yī)藥工作者的一項基本要求——古有“行方、智園、心小、膽大”之論,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園而行欲方。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謂小心也;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謂膽大也;不為利回,不為義疚,行之方也;見機而作,不俟終日,智之園也。
1.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園而行欲方
望聞問切宜詳,補瀉寒溫須辨,當思人命至重,冥極難逃,一旦差訛,永劫莫懺,烏容不慎,如是者謂之心小。
補即補而瀉即瀉,熱斯熱而寒斯寒,抵當承氣,時用回春,姜附理中,恒投起死,析理詳明,勿持兩可,如是者謂之膽大。
宅心醇謹,舉動安和,言無輕吐,目無亂觀,忌心勿起,貪念罔生,毋忽貧賤,毋憚疲勞,檢醫(yī)典而精求,對疾苦而悲憫,如是者謂之行方。
稟賦有厚薄,年歲有老少,身形有肥瘦,性情有緩急,境地有貴賤,風氣有柔強,天時有寒熱,晝夜有重輕,氣色有吉兇,聲音有高下,受病有久新,運氣有太過不及,知常知變,能神能明,如是者謂之智園。
2.舉止端莊,文明禮貌, 不貪財色
《急千金要方》:“夫大醫(yī)之體, 欲得澄神內視, 望之嚴然, 寬裕汪汪, 不皎不昧”
“到病家, 縱綺羅滿目, 勿左右顧眄; 絲竹湊耳, 無得似有所娛;珍饈迭薦, 食如無味”
“夫一人向隅, 滿堂不樂; 而況病人苦楚, 不離斯須; 而醫(yī)者安然歡娛, 傲然自得。茲乃人神之所共恥。至人之所不為, 斯蓋醫(yī)之本意也。”明代陳實功在《醫(yī)家五戒十要》指出: “凡視婦女及孀婦尼僧人等, 必候侍者在傍, 然后入房診視, 倘傍無伴, 不可自看。假有不便之患, 更宜真讀窺睹, 雖對內入不可談, 此因閨閫故也。”
“凡娼妓及私伙家請看, 亦當正己視如良家子女, 不可他意見戲, 以取不正, 視畢便回。貧窘者藥金可壁, 看回只可與藥, 不可再去, 以希淫邪之報。”
3.醫(yī)不貪財
據(jù)“嘉興府志”記載,浙江嘉興府開業(yè)醫(yī)生嚴樂善剛正不阿, 見利思義, 不為重金厚利所動。某日, 有一人突然竄入診所, 貿(mào)然贈送金銀器飾, 并跪地央求:“先生請受而后敢言。”當嚴樂善問其因何重禮相贈時, 該人耳語來意, 未竟, 樂善擲金大詬, 且脅之曰:“我今且不發(fā)汝隱, 汝若更求他醫(yī), 殺汝同氣, 我必訟汝于官。”原來那人央求嚴樂善給他開一個能殺死人的毒藥方, 準備去毒害他原來的一個朋友。??經(jīng)過嚴樂善疾顏厲色的譴責、教育, 那人終于悔悟, 放棄了邪念, 并感謝嚴樂善教化之恩。
4.醫(yī)不淫色
徽宗宣和年間( 公元1119-1125年) , 有一士人抱病纏年, 耗盡家財, 百治不愈。其妻無奈, 便將名醫(yī)何澄請到家里, 引入密室, 很羞怯地對何說: “妾以良人抱病日久, 典賣殆盡, 無以供醫(yī)藥, 愿以身酬。”何澄聽罷, 正色答曰: “娘子何出此言! 但放心, 當為調治取效, 切勿以此相污! ”經(jīng)過何澄精心調治, 士人果然痊愈。此事被后人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