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癥是最常見的睡眠障礙,主要表現(xiàn)為入睡困難和/或睡眠維持障礙,即夜間覺醒時間過長,同時伴隨白天功能的顯著影響。今天醫(yī)學教育網小編就來為大家分享文章:睡眠障礙的發(fā)生機制及認知行為治療,一起來看看吧!
一、 睡眠障礙的發(fā)生機制
(1)遺傳學:人類失眠障礙遺傳性為31%-58%,通過全基因組關聯(lián)分析(GWAS)已經發(fā)現(xiàn)多個可能與失眠障礙關聯(lián)的基因位點。
(2)分子生物學機制:促進覺醒/抑制睡眠物質(兒茶酚胺、食欲素、組胺)以及促進睡眠/抑制覺醒物質(GABA,腺苷,五羥色胺,前列腺素D2)的紊亂會導致失眠。
(3)睡眠調節(jié)機制失調
(4)結構和功能:神經影像學研究顯示失眠可能與特定腦區(qū)病變/受損相關。除了下丘腦前部受累,失眠患者左側前額,前額葉,楔前葉,顳皮層的灰質體積會下降。
(5)電生理和生理失調:電生理:高頻EEG活動增加和REM睡眠期EEG覺醒增加是大腦皮層過度覺醒的指標。
生理:多項研究發(fā)現(xiàn)慢性失眠患者24小時新陳代謝率、心率、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和皮質醇水平升高。
(6)認知行為對失眠的作用:失眠患者存在錯誤的認知和行為。
二、 失眠患者的心理行為特點
1. 錯誤認知:即不切實際的睡眠期望,每晚必須睡足夠時間才能滿足睡眠需求。實際上睡眠時間在個體上是有差異性的,相比睡眠時間更重要的是睡眠質量。還有部分患者存在歸因偏差,認為主要是外界環(huán)境或者自身某種未知的疾病導致的失眠。
2. 負性的自動思維:失眠患者過分夸大失眠的短期/長期影響,包括身體健康,日間生理和心理功能方面的影響,認為失眠會對自身帶來持續(xù)性的損害。
3. 不良行為:不良的睡眠衛(wèi)生習慣,如在床上使用電子產品,開著燈睡覺等。
失眠患者的緊張情緒使人體生理警覺程度提高,干擾大腦皮層對睡眠的自然誘導過程,從而導致失眠—恐懼—失眠加重的惡性循環(huán),使得病情經久不愈導致慢性失眠。
三、 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
Ⅰ. 睡眠衛(wèi)生教育
1. 就寢前不要服用含有咖啡因/尼古丁的食物或者藥物。
2. 就寢前禁酒,乙醇會導致興奮以及片段睡眠。
3. 就寢前避免多飲以及進食,睡前3小時不宜進行劇烈運動。
4. 創(chuàng)造適宜的睡眠環(huán)境,包括聲音光線溫度等。
Ⅱ. 認知治療
改變對睡眠的錯誤認知,建立積極合理的觀念??刹捎妹芤庀蚍ā?/p>
Ⅲ. 行為治療
1. 松弛療法:對于入睡困難以及夜間覺醒后難以再次入睡的患者。通過不同的放松訓練:包括肌肉放松,情景想象等進入放松狀態(tài)。
2. 睡眠限制:在床上過長時間會加重失眠,并使睡眠質量下降。睡眠限制旨在限制在床時間來提高睡眠效率。
3. 刺激控制:只有感到困倦的時候才上床就寢;超過半個小時不能入睡,就離開床鋪,直到有睡意再就寢;每天早晨按時起床,保持良好睡眠節(jié)律;白天睡眠時間不宜過長。(結合睡眠限制,最后做到白天少睡,盡量不睡)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睡眠障礙的發(fā)生機制及認知行為治療,請大家多多關注醫(yī)學教育網,我們會隨時更新更多更好的關于醫(yī)學知識、醫(yī)療招聘及考試輔導等相關內容,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