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11月30日 19:00-21:00
詳情11月10日 19:00-20:00
詳情重癥肝炎辨治是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可能涉及到的知識點,醫(yī)學教育網小編整理了相關知識點,供考生參考。
重癥肝炎主要包括急性、亞急性兩類,是因急劇而廣泛的肝壞死、肝功能嚴重損害所致的一種危重病癥。具有發(fā)病急、病情進展快、病勢重、變癥多、治療棘手、死亡率高等特點。臨床表現主要為驟然起病、身目發(fā)黃、迅速加深、尿色深黃量少、乏力、納差、惡心、嘔吐、口中臭穢、出血、身熱、煩躁、譫語、昏迷、腹水等癥。由于本病以黃疸為突出的主癥,而臨床表現又顯示其病重勢急,故中醫(yī)歷來多將其歸屬于“急黃”范疇。并因認識到具有傳染特點而稱之為“瘟黃”、“天行發(fā)黃”,合并出血、腹水時,則與“血證”、“膨脹”等病證有關。本病病因一為外感濕熱疫毒,經口直犯中焦;一為飲食不節(jié)(潔),恣食肥甘,嗜酒太過,困遏脾運,濕濁內生,郁而化熱。此外亦有因黃疸肝炎久延失治,或復加藥毒損肝所致者。而輸血感染,邪毒直入血分致病,亦并非罕見。其病機為濕熱壅盛,內蘊中焦,由脾胃熏蒸肝膽,疫毒熾盛者,迅即深入營血,內陷心肝,充斥三焦,多臟受累,變癥叢生,且可因熱毒內陷,陰氣耗竭導致邪閉正脫。在中醫(yī)療法中,辨證論治仍占主導地位,多以濕、熱、火、毒、瘀等基本病理因素為依據,指導立法選藥組方,既要掌握主癥之間的轉化兼夾,還要注意與其他癥候的兼夾并見,綜合救治?,F將本病的辨治要點概述如下 :
1 清熱祛濕,治有主次
濕熱成疸,肇自《內經》“濕熱相交,民當病癉”(《素問·玉機真藏論》),《丹溪心法》更為突出地強調“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濕熱”。歷代諸家沿用至今,基本成為定論,且為當今引申以治療肝炎的理論依據。筆者認為濕熱蘊結是肝炎的始動病理因素,且貫穿于本病的全過程,涉及各種類型及多種癥候,不僅是黃疸型,無黃疸型亦概莫能外。即使陰黃寒濕證,起始亦可有濕熱過程。濕熱所在病位,首犯中焦,濕盛則困脾,熱重則犯胃,故尤在徑說:“胃熱與脾濕,乃黃病之源也。”濕熱交蒸,由脾胃而熏蒸肝膽,肝膽疏泄失司,膽液不循常道,則外溢肌膚而發(fā)黃。由于濕與熱的主次消長變化,臨床必須辨清熱偏重、濕偏重、濕熱并重三類傾向。一般而言,辨別濕與熱的輕重,多以黃疸色澤為主要依據,臨證不僅要辨濕熱陽黃與寒濕陰黃之異,還要辨陽黃濕與熱的主次。陽黃熱重于濕者,黃色鮮明如橘色,若呈金黃色,則為疫毒熾盛之急黃重癥;濕重于熱者,黃色暗濁而不光亮,但又有別于陰黃之晦暗如煙熏。必須指出,如僅憑黃疸色澤辨病理性質,不從癥、征、舌、脈綜合判斷,又可能出現以偏概全之誤。
就重癥肝炎而言,一般多為陽黃之重癥,但仍有熱重、濕重之異。熱重于濕者,主在陽明胃,癥見發(fā)熱,口渴欲飲,心煩懊憹,腹?jié)M痛,大便干結,舌苔黃厚少津,脈弦滑而數;濕重于熱者,主在太陰脾,癥見身熱不揚,渴不多飲,口粘膩,胸悶腹脹,嘔惡,大便溏爛不爽,舌苔膩、底白罩黃,脈緩滑或濡數;濕熱并重者,多為濕遏熱伏,相互郁蒸,膠結不化,故其病情重急,病勢纏綿,不易速解,黃色深重,胸悶煩躁,身熱,困倦,嗜睡,大便粘滯不爽,舌苔黃膩,脈滑數。治療原則當以清熱祛濕為主。清熱藥性多苦寒,其特點是寒可清熱,苦能燥濕,但畢竟以清熱為長。祛濕的具體治法涉及多個方面,濕在上焦而有衛(wèi)表癥狀者,當芳香化濕(濁);濕在中焦,困遏脾運者,當苦溫燥濕;濕蘊下焦,小便不利者當淡滲利濕。當前對黃疸肝炎的治療均倡化濕邪、利小便為基本大法,但化濕僅屬祛濕法之一。濕與熱的交互郁蒸,是發(fā)病的基本要素,僅持“無濕不成疸”之說,尚難體現重癥肝炎的病理特點,因本病總以濕熱為多見,而濕從寒化者實屬少數。為此,清熱與祛濕必須兼顧,濕去則熱孤,熱清則濕化。針對濕與熱的主次及動態(tài)轉化,選藥組方。熱重于濕者,當用茵陳蒿湯、黃連解毒湯合方;濕重于熱者,可用茵陳胃苓湯、加減藿香正氣散合方;濕熱并重者則用甘露消毒丹、茵陳蒿湯合方。常用基本藥為茵陳、梔子、黃柏、黃芩、田基黃、雞骨草、蒲公英、垂盆草、連翹、苦參、郁金等。熱重加大黃、黃連、龍膽草、板藍根等;濕重,郁遏衛(wèi)表,寒熱,身楚痠困,胸悶,苔白罩黃加秦艽、豆卷、藿香、佩蘭疏表祛濕、芳香化濁;濕困中焦,胸悶脘痞,惡心嘔吐,腹脹,大便溏垢,口中粘膩加蒼術、厚樸、法半夏、陳皮、白豆蔻等苦溫燥濕;舌苔厚濁,腹脹滿者,配草果、檳榔疏利宣泄;濕在下焦,小便黃赤熱澀,量少不利,加茯苓、豬苓、澤瀉、通草、車前草、碧玉散等淡滲利濕。
總之,濕熱是黃疸肝炎的病理基礎,無論何類證候,均當以清熱祛濕為其基本治法,根據濕與熱的主次變化,從藥味多少、藥量輕重兩方面加以調配。必須注意苦寒太過常易損傷脾胃,即使偏于熱重,在病勢獲得頓挫后,亦應酌情減輕藥量,不宜大劑持續(xù)濫用。
2 清熱解春,當分氣血
由于重癥肝炎的病理特點,在于濕熱夾時行疫毒傷人,這是與一般肝炎濕熱證的不同之處。臨床雖以熱毒為多見,但具體而言,在起始階段,常見濕熱釀毒,彌漫三焦。而濕毒、熱毒主次有別,進而熱毒化火,從氣入血,又見火毒、血毒之候,并有在氣、在血的主次動態(tài)變化,及氣營(血)兩燔之異。在氣以黃疸、發(fā)熱為主要表現,在血以出血、昏迷為主要表現,氣血兩燔則不僅以上各癥并見,且癥情更重,多臟受累,變癥迭起,出現痙厥動風、煩躁譫妄等危重表現。由此可知,熱毒熾盛實是疫黃重癥的主要病機病證,清熱解毒是其重要治則。但因毒邪性質多端,毒力強弱亦有轉變,故解毒的具體內涵,還有清熱、祛濕、瀉火、涼血之分。同時由于本病發(fā)展快速,邪在氣分歷時較短,很快涉及營分,波及血分,故還有清氣分熱毒為主、清血分熱毒為主、氣血兩清的不同。
在氣分階段,每見熱極化火,火毒熾盛,燔灼陽明,腑實熱結,若能及時采用瀉火解毒、通腑泄熱治法,力爭阻斷病勢,免其侵入營血,可望提高存活率??捎脳d子金花湯、龍膽瀉肝湯、當歸龍薈丸、五味消毒飲等方化裁。藥用黃連、黃芩、梔子、龍膽草、大黃、大青葉、茵陳等。熱毒深入營血,熱壅血瘀,則全身癥狀迅速急劇加重,疸色深黃如金,口穢噴人,隨時有動血、出血,邪毒內陷,厥閉、動風之變。治當清營涼血以解毒,涼血活血以散瘀,可用千金犀角散。藥用水牛角片、玄參、紫草、牡丹皮、赤芍、生地黃、升麻等。同時,由于熱毒從氣入血,多具有氣血兩燔之證,故又應清氣涼血、瀉火解毒,參照清瘟敗毒飲方意,合涼血解毒與瀉火解毒諸藥于一爐,審其氣與血的主次輕重組方。
3 腑實熱結,主以通泄
由于重癥肝炎“疫黃”的始動因素,與酒食甘肥不節(jié)(潔)密切相關,多為濕熱疫毒內蘊中焦,由脾胃而熏蒸肝膽。脾濕胃熱相互郁蒸,壅結陽明,腑實熱結,邪毒壅滯,不得外泄,是氣熱傳營入血的重要病理環(huán)節(jié)。腑實熱結的具體病理特點約而言之有三:一為濕熱與腸中糟粕互結,表現“濕熱夾滯”之候,癥見便溏粘滯不爽,糞色如醬,脘痞嘔惡腹?jié)M,身熱不揚,舌苔黃厚膩,脈濡滑數;二為濕熱化燥,“腑實燥結”,癥見便秘,或干結如栗,腹?jié)M脹痛、拒按,煩躁譫語,午后熱甚,舌苔黃燥,脈滑數;三為熱與血結,瘀熱里結陽明,癥見便秘,或便色如漆而易,腹部硬滿急痛,身熱夜甚,神志或清或亂,口干而不多飲,舌質暗紫、苔焦黃,脈沉實。
瀉下通腑是中醫(yī)歷來公認治療陽黃、急黃行之有效的重要治法,而以大黃為首選。古人治疸諸方中用大黃者約占1/3,常用的茵陳蒿湯堪稱為治療濕熱發(fā)黃的基礎方,方中即以大黃為重要的主藥,其性苦寒,能清熱瀉火、通下退黃、涼血解毒、化瘀止血,可作用于重癥肝炎的多個病理環(huán)節(jié),故其應用指征不僅在于有無腑實便秘,舉凡濕、熱、火、瘀諸類邪毒壅盛者皆可用之,即使寒濕瘀結亦可與溫化藥配伍并用。臨床可根據病情斟酌用量,一般多用生大黃,每天10-20g,或從常規(guī)量遞增,如服藥困難,可用30g煎取100ml,保留灌腸,每天2次,以暢利為度。大便滑爛,可用制大黃,每天6-10g,連續(xù)數天后,有時大便稀溏反見好轉。至于大黃的辨證配伍應用,尤為中醫(yī)臨床之特色,僅就腑實熱結與瀉下通腑而言,即寓有下積滯、下熱毒、下瘀熱等多種作用。濕熱夾滯治當清熱化濕,導滯緩瀉,用大黃合枳實、厚樸,輕劑頻下;腑實燥結則當大黃與枳實、芒硝并用,苦寒下奪,以瀉實熱;瘀熱里結陽明,又須大黃與芒硝、桃仁、牡丹皮合用,驅逐瘀熱,通腑下結。若屬肝膽濕熱,疏泄失司,腑氣傳導不利,則應苦寒下奪與疏泄肝膽并施,再配柴胡、黃芩、赤芍。法半夏等。
總之,在急黃的全過程中,大黃應用極為廣泛,具有通腑退黃、蕩滌熱毒,減少腸道有毒物質的吸收,保肝護肝,防止邪毒內陷,扭轉危急之功。
4 瘀熱相搏,涼血化瘀
重癥肝炎在濕熱疫毒深入營血的極期,由于熱毒化火,火熱熾盛,熱蘊營血,煎熬熏蒸,熱與血搏,而致血液稠濁,血澀不暢,形成瘀血,血瘀又可郁釀化熱,而致血熱愈熾,血熱與血瘀互為因果,表現為瘀熱相搏的一系列證候,如瘀熱發(fā)黃、瘀熱血溢、瘀熱水結、瘀熱阻竅等證。瘀熱郁于血分,易促使黃疸迅速進一步加深,持續(xù)難退,病程超過10天至2周者,標志病情的惡化、難治,因此瘀熱發(fā)黃與一般單純的濕熱發(fā)黃輕重差異極大。瘀熱動血,具有血熱與血瘀并見的特點,表現為多個部位的出血,量多勢急,血色暗紅、深紫,或夾有血塊,質濃而稠,或肌膚瘀斑成片。對吐血、黑便的患者要特別提高警惕出現血脫危候。瘀熱水結,乃因瘀熱壅阻下焦,腎和膀胱氣化不利,瘀阻水停,可見尿少赤澀、腹脹尿閉等證候,與現今所說之并發(fā)急性腎功能衰竭、肝腎綜合征同義。至于瘀熱阻竅,擾亂神明者,則多與瘀熱里結陽明,腑熱上沖,熱毒內陷心包相互有關,可見煩躁、譫妄、嗜睡、神昏、痙厥等危候。
綜上所述,血熱和血瘀兩種病理因素的共同參與,是構成重癥肝炎瘀熱相搏的病理基礎,從而為應用涼血化瘀治法提供了理論依據。具體言之,就是將涼血與化瘀兩類功效或雙重作用的藥物組合配方,辨證治療瘀熱所致的一系列證候。涼血與化瘀聯合應用治療重癥肝炎的主要藥效作用如下:①退黃:涼血可以清解血分熱毒,毒解黃易除,化瘀可以阻止瘀郁生熱,脈通血暢,有利于改善肝膽疏泄功能,加速黃疸的消退。②止血:血得熱則行,血涼自可循經,瘀阻則血澀,瘀化則脈道通利,血自暢行,從而控制因瘀熱動血所致的出血、發(fā)斑。③利尿:清血分之熱,可免搏血為瘀,防止瘀熱壅阻下焦,影響腎和膀胱的氣化;化瘀能使脈絡通暢,水津得以布散,不致血瘀水停,從而達到化瘀利水的目的。④醒神:瘀熱閉滯竅絡,神機失用者,涼血與化瘀合用,可使瘀熱分消,營熱透而竅絡通。
涼血化瘀方,當首推《千金要方》之犀角地黃湯,該方具有涼血止血、散瘀解毒之功,為臨床公認之涼血散瘀基礎方,并可酌加紫草、梔子、大黃、玄參等。若黃疸深重,可合茵陳蒿湯加雞骨草、田基黃等;出血量多加大黃、梔子、紫珠草、白茅根;若消化道出血蓄瘀,可用大黃煎汁高位灌腸,涼血祛瘀止血;尿少便秘可仿《溫疫論》桃仁承氣湯意,配大黃、桃仁、芒硝、枳實、豬苓、白茅根、懷牛膝等下瘀熱、利小便;瘀阻神機,配合清心開竅通絡之丹參、連翹、郁金、鮮石菖蒲等,同時可用神犀丹涼血解毒。
5 利水逐水,緩急有別
利小便是祛濕退黃的又一重要法門,《金匱要略》云:“諸病黃家,但當利其小便。”亦即所謂“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理,因濕去則熱孤,不致郁遏化熱。具體治法則當以淡滲利濕為主,方如茵陳四苓湯,并可選加通草、車前草、碧玉散、玉米須、地膚子、半邊蓮、金錢草、陳葫蘆瓢等。淡滲利水一法,不僅適用于黃疸一端,當“黃變腫脹”(《類證治裁》),難于攻補者尤為重要,因攻則傷正,補則壅邪,惟有加大淡滲利水之力,配合寬中化濕行氣之品以助水行,如蒼術、厚樸、青皮、大腹皮、砂仁、枳實、萊菔子等消脹行水之品,緩圖取效,以免大劑攻逐祛水傷正。另一方面,由于急黃所致之臌脹,病起暴急,多因濕熱毒瘀互結,肝失疏泄,脾失轉輸,氣滯濕阻,經隧不通,復加腎失開合,三焦壅塞,決讀無權,以致水濕潴留,停而為膨,以邪實標急為主,故在必要時,逐水緩急亦須權衡用之??稍诘瓭B利水的基礎上,合入《金匱要略》己椒藶黃丸,并加馬鞭草、水紅花子活血行水;水氣壅實,腹?jié)M脹急,二便閉塞者,可加商陸根、煨甘遂,或另用牽牛子1g,沉香、蟋蟀、琥珀各0.6g研粉和勻頓服,每天1-2次,前后分消??傊瓭B利水是基礎,配合攻下逐水雖可緩其急迫,但宜“衰其大半而止”,然后繼予淡滲利濕緩圖收效,不可孟浪攻伐太過。不可孟浪攻伐太過。
11月30日 19:00-21:00
詳情11月10日 19:00-20: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