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學性味歸經
除寒、熱、溫、涼四種藥性之外,還有一部分性質平和,稱之為平性的藥物。由于平性藥物的作用沒有寒涼藥或溫熱藥來得顯著,所以在實際上雖有寒、熱、溫、涼、平五氣,而在習慣上仍叫做四氣。平性的藥物,因為它作用緩和,一般說來,不論是寒性的或熱性的病癥,都可配合應用。
味,就是藥物的滋味。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種不同的滋味。
辛,就是辛辣(如生姜)或辛涼(如薄荷、冰片)的滋味,能發(fā)散、能解氣。一般發(fā)汗的藥物和解氣的藥物,大都有辛味。
甘,就是甜的滋味,有緩和、滋補等作用。一般能調和藥性的藥物及滋補性的藥物,大都有甘味。
酸,有收斂作用。一般能夠止汗、止瀉等的藥物,大都帶有酸味。
苦,有瀉火(就是指清火作用很大的意思)、清熱、燥濕(指苦味燥性的藥物,能化去濕氣)、通泄等作用。一部分清熱藥和瀉下藥,多有苦味。
咸,有瀉下、軟堅(能消散軟化堅硬的結塊)等作用。一般能消散結塊的藥物和一部分瀉下通便的藥物多帶有咸味。
此外,還有一種淡味。所謂淡味,就是淡而無味。因為淡味的藥物沒有顯著的滋味,所以實際上雖有辛、甘、酸、苦、咸、淡六味,習慣上仍叫做五味
每個藥物的治療作用,對臟腑經絡有明顯的選擇性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所謂歸經就是藥物發(fā)揮治療作用的具體部位。治某經或某幾經的病,就歸這經或這幾經。歸是作用的歸屬,經是臟腑經絡的統稱。
歸經是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以所治具體病證為依據來確立的。因為經絡起著溝通人體表里內外的作用,生理上相互協調,發(fā)病時也相互影響。所以,表證可以影響到臟腑,里證又可反映到體表。通過系統的歸納分析,四診合參,確定病變所在的臟腑經絡,通過藥物的治療作用,便可得出歸經所在。
掌握歸經,有助于提高用藥的準確性。但運用歸經理論,必須考慮到臟腑經絡間的關系。由于臟腑經絡在生理上相互關聯,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因此,在臨床用藥時往往不單純使用某一經的藥物。還須注意,勿將中醫(yī)臟腑經絡定位與現代醫(yī)學的解剖部位混為一談。再者,歸經所依據的是用藥后的機體效應所在,而不是指藥物成分在體內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