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是中藥湯劑還是中成藥,相信很多人吃中藥時都會有一個困惑:這藥吃到啥時候?換句話說,就是治療的療程是多長時間?也許你并不知道,就是這樣一個簡單地問題,實際上并不容易回答。
首先,與西藥不同,很多中醫(yī)臨床指南、中藥學教材中并沒有明確地提出中藥治療的療程概念,缺少能夠規(guī)范中藥治療療程的信息和資料。
其次,這個表象問題所體現(xiàn)出來的本質(zhì)矛盾是,中藥這種以辨證論治、隨癥加減和隨證停藥為特點的治療學體系,并未將療程設(shè)定為固定時間,而是根據(jù)患者病情的改善情況再不斷調(diào)整,這種思路與西藥降壓藥、降糖藥終身服藥的理念很不一樣。
所以,中藥的治療學特點決定了,由于你的機體狀態(tài)在不斷變化,所以長期服用固定組方配伍的藥物是不妥的,療程概念也就被淡化了。但是,臨床治療過程中,確實需要一個連續(xù)用藥時長的參考。這個時候怎么辦呢?
一般而言,有2方面的資料可以供我們參考。
第一,中成藥說明書信息。一些中成藥說明書會明確注明療程,例如柴銀口服液“連服3天”,金花清感顆粒“連服3-5天”復(fù)方丹參滴丸“4周為一個療程”,荷丹片“8周為一療程”等。說明書沒有明確提到療程的,可以參考已有療程信息的同類中成藥。
第二,中藥新藥臨床試驗指導(dǎo)原則中,也包括了很多新藥臨床試驗的推薦療程時長,例如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一般為10天”,血瘀證“建議療程不少于4周”,消化性潰瘍“建議為4-8周”等,臨床組方選藥時,可以根據(jù)主治證選擇恰當?shù)寞煶獭.敮煶檀_定下來后,這個時長意味著什么?
首先,療程意味著在這個時間段內(nèi),連續(xù)服用藥物的安全性有保證,不用擔心長期服藥的問題;而超出療程時長的連續(xù)用藥可能存在安全性風險。
其次,療程意味著藥物起效的推薦時長,也就是說,在服用一個療程藥物之后,才到了觀察藥效的最佳時間點,如果服藥時間太短,可能觀察不到顯著的藥效作用。
所以,療程時長的確定,是較為謹慎和困難的,既要符合疾病的治療原則,又要考慮藥物的安全性特點,還得有類似功效藥物療程的佐證,綜合這些信息才能來回答“這藥吃到啥時候”這個問題,這也是為什么臨床醫(yī)生開藥一般是按三天或一周的量開,服用藥物的過程一定要定時隨診,嚴格遵照醫(yī)囑調(diào)整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