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APP下載

開發(fā)者:1

蘋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應用涉及權限:查看權限 >

APP:隱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時客服電話:010-82311666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 基礎醫(yī)學理論 > 微生物學 > 正文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研究過程

2014-11-12 09:38 醫(yī)學教育網
|

熱點推薦

——●●●聚焦熱點●●●——
報名預約>> 有問必答>> 報考測評>>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研究過程:

首次發(fā)現(xiàn):

艾滋病最早是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美國被識別,早期的病人都是年輕的男同性戀者,因此艾滋病一度被稱作“同性戀病”,并受到當時里根保守政府的忽視。但在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以及有識的醫(yī)生與科學家的持續(xù)工作下,累積了信服性的流行病學數據,顯示艾滋病有一定的傳染性致因,同時,因輸血導致非同性戀者罹患艾滋病的病例逐漸增多,許多科學家開始調查此傳染性病原。

命名:

在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專門研究逆轉錄病毒與癌癥關系的法國病毒學家呂克。蒙塔尼及其研究組于1983年首次從一位罹患晚期卡波西氏肉瘤的年輕男同性戀艾滋病人(首字縮寫LAI)的血液及淋巴結樣品中,分離到一種的新的逆轉錄病毒;他們發(fā)現(xiàn)這種病毒不同于人類T4淋巴細胞白血病病毒,而是一種慢病毒,他們將之命名為“免疫缺陷相關病毒”。大西洋另一邊,蒙塔尼埃當時的合作者,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的美國生物醫(yī)學科學家羅伯特。加羅及屬下也從一些細胞株系中分離到新病毒,并將之命名為“IIIB/H9型人類T4淋巴細胞白血病病毒”;加羅小組首次于1984年在《科學》期刊發(fā)表論文,論證了這種新病毒與艾滋病的病原關系醫(yī)學.教育網整理。

1986年,該病毒的名稱被統(tǒng)一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以更好地反映病毒導致免疫缺陷而不是導致癌癥的性質。

2014年1月,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生命學院黃志偉研究組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Vif的結構,了解了艾滋病病毒"劫持"人體免疫細胞的方式,同時也為艾滋病的治療提供了理論基礎。

病毒現(xiàn)狀:

在世界范圍內導致了近1200萬人的死亡,超過3000萬人受到感染。

1986年7月25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發(fā)布公報,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會議決定,將艾滋病病毒改稱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簡稱HIV。

在2004年,全球估計有3590至4430萬人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相伴生存,其中430至640萬人屬于新發(fā)感染病例,另外醫(yī).學教育網整理,有280至350萬人死于艾滋病。這些數字并在不斷增長中,其中,東亞、東歐、中亞等地區(qū)漲幅最快。感染最嚴重的地區(qū)仍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其次是南亞與東南亞。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編輯推薦
    •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湯以恒 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 《消化系統(tǒng)》 免費試聽
    免費資料
    醫(yī)師資格考試 備考資料包
    歷年考點
    應試指導
    仿真試卷
    思維導圖
    立即領取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