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動物的內臟器官、組織、腺體乃至分泌物、排泄物作為藥物,預防和治療疾病,中醫(yī)稱為動物臟器食療方法。
臟器療法歷史悠久,早在周代時已設“食醫(yī)”,以專門研究食療治病。成書于戰(zhàn)國至秦漢之際的《內經》中已有“五畜為益”的記載,就包含應用五畜的內臟器官補益身體,輔助治病的意思。其后成書于公元1—2世紀的《神農本草經》收載了數十種動物臟器藥物。如“主惡瘡癰腫”的鹿角,“主目熱赤痛”的鯉魚膽,治'陽萎不起'的狗陰莖等等,這些臟器藥物的主治功效,已被臨床證實是正確的,至今仍被沿用。
漢代著名醫(yī)家張仲景,在其所著《傷寒雜病論》中,應用獺肝、牛肚、羊膽等動物臟器治療急性熱病,豬膚湯治下痢,豬膽汁導法治熱病津液內竭,白通加豬膽汁湯急救下痢脈微重癥,確實獨具匠心,膽識過人,堪稱最早創(chuàng)立動物臟器療法的先驅。
唐時被尊分'藥王'的杰出醫(yī)藥學家孫思邈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對應用動物臟器防治疾病,頗有發(fā)揮,他最早提出'以臟治臟','以臟補臟'的學說,奠定了臟器療法的理論基礎。書中詳細而系統(tǒng)地列述了大量動物臟器的。醫(yī)學教育.網收集整理主治功效,并介紹了一些簡、便、驗、廉的方劑,如最早提出用豬肝治療夜盲,用(羊甲狀腺)防治單純性甲狀腺腫大,這比歐美各國用此法要早一千二百多年。
宋代時應用動物臟器防病治病已經相當普遍了。元時忽思慧著《飲膳正要》創(chuàng)制了大量藥膳合一,療效卓著的動物臟器食療方劑。明清時臟器療法更為普遍,近代著名醫(yī)家張錫純以擅用食療而享譽于醫(yī)林,對動物臟器治病尤具心得。他在所著《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最早使用了“臟器療法”一詞,書中指出:“雞內金,雞之腺胃也。其善化瘀積可知……(脾胃)居中焦以升降氣化,若有瘀積、氣化不能升降,是以易致脹滿,用雞內金為臟器療法。”至此,臟器療法以其醒目的名稱,獨特的風格,躋身于醫(yī)苑,成為深受醫(yī)家和群眾喜愛的一種較好的食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