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APP下載

開發(fā)者:1

蘋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應用涉及權限:查看權限 >

APP:隱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時客服電話:010-82311666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 中醫(yī)理論 > 針灸推拿 > 針灸治療 > 正文

針藥結合治療呃逆

2010-11-09 09:09 醫(yī)學教育網
|

熱點推薦

——●●●聚焦熱點●●●——
技能繳費>> 搞分秘籍>> 大綱教材>>

  呃逆是以氣逆上沖,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令人不能自制為特征的癥證,俗稱“打呃”。本證古稱“噦”,又稱“噦逆”。中醫(yī)認為呃逆的發(fā)生,主要是胃氣上逆動膈而成。胃居中焦,上貫胸膈,以通降為順,若因飲食不節(jié),過食生冷或寒涼事物而致胃寒,或過食辛辣,溫補之品而致胃熱,或情志不和,惱怒抑郁,久而化火,肝氣上逆,犯胃動膈,或大病久病,正氣虛弱,或吐下過度,耗氣傷陰,均可致胃失和降,上逆胸膈,發(fā)為呃逆。

  呃逆一證,輕重差別極為嚴重。如偶然發(fā)作,大都輕淺,??勺孕邢?。或刺鼻取嚏,或突然給以驚恐,或閉氣不令出入,皆可取效。但若是持續(xù)不斷,則需及時治療,若在其他急慢性病之嚴重階段出現,又每為病勢轉向危重的一種表現,謂之“土敗胃絕”,預后欠佳,更應加以注意。醫(yī)學教育 網 搜集整理

  臨床所見的呃逆,多為腹部手術后或腦血管病所致,偶見于癌癥晚期。治療一般選用穴位注射,可取患者雙側足三里,藥物可用利多卡因、6-542等,此種療法對一些病人效果尚可,然而有些病人則較難改善。筆者用針刺結合中藥的方法治療該病,收到了較為滿意的療效。針刺穴位可選上脘、中脘、天樞、內關、足三里、上巨虛、內庭、公孫,針刺手法用調法,足三里、上巨虛針尖方向向上,使針感向上傳導,取直達病所之意,其余諸穴直刺,留針40分鐘。其中上脘、中脘靠近病變部位,能疏通局部經氣,天樞為大腸經募穴,上巨虛為大腸經下合穴,可疏通大腸經氣,腑氣通則上下通暢,呃逆除;足三里為胃經的下合穴,內庭為胃經的滎穴,兩穴合用可起到平胃降逆、平中止呃的作用;內關、公孫為八脈交會穴,兩穴同用可起到治療胃部疾患的作用。其留針時間較一般疾病長,經過筆者的長期觀察,留針時間越長效果越好,最低不少于40分鐘;如果有條件可間歇運針,以加強針感,則療效更加。大部分病人經過針刺治療癥狀皆有改善,呃逆的力度、頻率及每次的持續(xù)時間都變小、變短了,有的病人可達到止呃的效果,然而多數還需要中藥的配合。常用的中藥有半夏、厚樸、紫蘇、高良姜、陳皮、枇芭葉等,再根據具體情況酌情加減。通過以上治療,絕大部分病人都可痊愈。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距離2025醫(yī)師技能考試

編輯推薦
    •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湯以恒 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 《消化系統(tǒng)》 免費試聽
    免費資料
    醫(yī)師資格考試 備考資料包
    歷年考點
    應試指導
    仿真試卷
    思維導圖
    立即領取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