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wǎng)APP下載

開發(fā)者:1

蘋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應用涉及權限:查看權限 >

APP:隱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wǎng)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時客服電話:010-82311666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基礎 > 正文

精、氣、血、津液之間的相互關系

2009-10-29 18:26 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熱點推薦

——●●●聚焦熱點●●●——
技能繳費>> 搞分秘籍>> 大綱教材>>

  1.精與氣的關系

 ?。?)精氣互化:精能化氣,氣能生精,精與氣互相資生,互相依存。如腎精和腎氣互生互化,合稱為腎中精氣。若腎精不足,則腎氣虛損;反之,腎氣不足,又可使腎精虧虛,最終導致腎中精氣不足。

 ?。?)氣可攝精:氣的固攝作用可以防止精的無故流失。如腎氣不足,固攝失職,則可導致男子遺精、滑精、早泄等癥。

  2.精與血的關系

  精血可以互化,精得血而能充,血得精而能旺,兩者共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病理情況下,精虧則血少,血虛則精衰,最終導致精血虧虛的病證。

  3.氣與血的關系

  氣屬陽,血屬陰,氣與血相互依存,相互為用。故稱“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

 ?。?)氣為血之帥

  1)氣能生血:指氣的運動變化是血液生成的動力。飲食物轉(zhuǎn)化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化為營氣和津液,最后營氣和津液轉(zhuǎn)化為血液,整個過程都是氣運動的結(jié)果,所以氣旺則血旺,氣虛則血少,故臨床上常見氣血兩虛之證。治療血虛證時,常配合補氣藥,使氣旺則血生。

  2)氣能行血:指氣對血液的運行起著推動的作用,即“氣行則血行”。若氣虛血行無力,或氣滯血行不暢,均可導致瘀血內(nèi)阻。故而在治療瘀血內(nèi)停的病證時,常在活血藥中配伍行氣藥,使氣帥血行。

  3)氣能攝血:指氣統(tǒng)攝血液,使之循行于脈管內(nèi),而不溢出脈外的作用。氣的這種作用是通過脾主統(tǒng)血的作用來實現(xiàn)的。若脾氣虛弱不能固攝血液,可見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婦女月經(jīng)量多或崩漏等出血的表現(xiàn)。故臨床上治療氣虛出血證時,常采用補氣攝血之法。

 ?。?)血為氣之母

  1)血能載氣:即血是氣的載體,氣必須依附于血才能運行全身。若氣失去對血的依附,則漂浮無根而外脫。故大失血時,常見氣隨血脫的表現(xiàn),治宜益氣固脫。

  2)血能養(yǎng)氣:指血為氣的功能活動提供了物質(zhì)基礎,使氣得到不斷的補充。故血虛氣亦虛,治以養(yǎng)血益氣。

  4.氣與津液的關系

  氣屬陽,津液屬陰,氣與津液相互依存,相互為用。具體表現(xiàn)為。

  (1)氣能生津:是指氣是津液的生成和輸布的動力。氣與津液的這一關系可以通過臟腑的功能活動來體現(xiàn)出來。津液的生成源于脾胃(胃氣)所化生的水谷精氣,也離不開肺(氣)的敷布作用,腎(氣)的氣化作用。所以氣旺則津充,氣虛則津虧。

  (2)氣能行津:指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是津液輸布和排泄的動力。若氣虛行津無力,或氣滯津液輸布失暢,導致津液停滯,形成水濕、痰飲、水腫等病證,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即所謂“氣不行水”;反之,水液的停滯又可使氣機不利,而出現(xiàn)脹滿不適的表現(xiàn)。故臨床上治療水濕停滯的病證,常常使理氣和利水之法并用。

 ?。?)氣能攝津:是指氣能夠控制津液的排泄,維持津液在體內(nèi)代謝的相對平衡。若氣虛對津液失去固攝、約束作用,則可導致自汗、遺尿、小便失禁等,治療上常采用益氣攝津之法。

 ?。?)津能載氣:是指氣以津液為載體,布散全身發(fā)揮其動力的作用。若大吐、大汗、大瀉等,使津液突然大量流失時,常常導致氣隨津脫,治以益氣固脫之法。

  5.血與津液的關系

  血與津液都來源于水谷精氣,與氣相對而言都屬于陰,均有滋潤和濡養(yǎng)的作用。津和血之間又可相互滲透,相互轉(zhuǎn)化。津液滲入脈管中,成為血液的主要組成部分;血的一部分滲于脈外,又轉(zhuǎn)化為津液,故有“津血同源”之說。

  病理情況下,津血之間又可以互相影響,而導致津血互損。如失血過多,脈外之津液大量滲注于脈內(nèi),則出現(xiàn)口渴、尿少、皮膚干燥,即“耗血傷津”;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若大吐、大汗、大瀉等導致津液大量的流失,又可使脈內(nèi)血的一部分滲出脈外,形成血脈空虛之證,而見面白、脈弱的表現(xiàn),所謂“津枯血燥”。汗為津液所化生,所以失血的患者,不宜發(fā)汗,因汗多傷血;津虧者,不可輕用破血逐瘀之法,以免傷津。故《靈樞。營衛(wèi)生會》說:“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距離2025醫(yī)師技能考試

編輯推薦
    •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湯以恒 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 《消化系統(tǒng)》 免費試聽
    免費資料
    醫(yī)師資格考試 備考資料包
    歷年考點
    應試指導
    仿真試卷
    思維導圖
    立即領取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