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腔內腫瘤的激光術后輔助治療包括在激光后提高機體免疫力的支持治療和術后的化學藥物治療。
1、提高機體免疫力的支持治療
在于術后扶持機體抗病力,術中由于膀胱鏡下激光手術均是無菌操作,一般術后合并感染率低,抗菌治療可不用。為防感染發(fā)生給予預防性治療。支持療法中,應讓手術部位組織盡快修復,加大維生素C用量,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常用每日4~6克,靜脈滴入并有增強抗病力作用。給予能量合劑等,視病人機體情況改善治療,除鏡下激光手術治療外,還可給予白細胞介素等生物基因療法。
術后病人在康復期輔助中藥治療,常用治癌方劑有龍蛇羊泉湯(龍葵、白英、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各30克;蛇毒15克;海全沙12克;燈心草;威靈仙各10g,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2~3次服,可長期服用。亦可每周服2劑),加味五苓散(豬苓茯苓 白術 生黃花各15g澤瀉 海金沙海藻各18g 桂枝10g 生地榆 生薏米白花蛇舌草各30g,水煎,每日1劑,每劑煎取藥液600mL,分3次服,40日為1療程。療效不滿意堅持服湯劑。療效較好者可以原方五倍量制成散劑,每天早晚各服1次,每次10g,白開水送下。治療期內忌食無鱗魚、動物頭蹄肉等。使用方劑應根據(jù)病人臨床表現(xiàn)辨證加減),扶正解毒膏(西洋參30g另煎加膏內白及 蛇舌草 半枝蓮各150g 蒲公英 紫花地丁土茯苓 花粉 苡仁 豬苓 黃花 龜板桑椹 女貞子 旱蓮草 金櫻子各120g 石見穿蚤休 山慈姑(去皮礬小滄,濾干) 白斂 海藻生地 枸札 何首烏各90g 天冬莪術(醋浸泡)各60g 人中白30g,前汁去渣,加糖3斤收膏做丸。每日早晚用開水沖服1湯匙可長期服用,1~3個月可收效)。同時,配合功堅化癌丸,每日早晚開水吞服15丸。
攻緊化癌丸組方:琥珀、穿山甲(炮枯)白及露蜂房(焙枯)各60g;乳香沒藥(去油)、全蝎、土鱉、干蟾(焙枯蜣螂)焙枯各30g;熊膽、雄黃各20g;硼砂15g;冰皮10g;蜈蚣10條;麝香、蝸牛、血蝎各6g;胎盤5個(水洗保留血筋,文火焙枯)。除麝香、冰片外,余藥共研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主要適用于各種泌尿生殖系癌腫。刺猬毛藤湯(刺猬皮地鱉蟲各10g 白毛藤 半枝蓮 仙鶴草各30g石葦 大薊 小薊各15g,加減變化使用,如熱毒盛加土茯苓、龍葵、蛇果草;濕熱盛加知柏地黃湯;小便淋澀甚或尿閉者加知母、黃柏、肉桂。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蜀葵煎劑(干蜀葵40g或鮮蜀葵全株10g.煎湯口服,1日2次。癥狀基本消失后,改用干蜀葵花10~20個泡茶飲服。主要適用于膀胱癌)。地榆炭醋煎劑(地榆炭100g食醋500mL,共煎汁取300mL.每日1劑,分次服完,每次服藥量不限。此方經過濾及高壓滅菌后亦可作為膀胱灌注用,每次20~40mL.
其它組方配合應用的有:
斑蝥制劑:
①斑蝥燒雞蛋:即每個雞蛋內放1~3人我頭、肢的斑蝥,燒熟后去斑蝥每日服1~2個。
?、趶头桨唑瑁喊唑?5g;豬苓、大黃各25g;人參20g.先用50長白酒浸泡斑蝥24小時,加溫60度10分鐘,過濾去渣取藥汁酒150mL;以且再將大黃、豬苓、人參研成細末,把斑蝥酒與藥粉混合攪攔,然后用雞蛋清調之,制成綠豆大丸子,干燥備用。每日服3次,每次服5粒。
扶正祛邪內服湯方:結合辨病辨證選用白花蛇舌草、山豆根、夏枯草、 土茯苓、 苡仁、半枝蓮、黃芪、 丹參、 黃柏、 五加皮、當歸等藥組成肯有抗癌,提高免疫力功能。
2、化學藥物治療
膀胱癌的非手術療法除中藥治療外還可配合化學藥物治療?;熤饕约す馐中g后配合膀胱內灌注治療。由于化療藥物對機體的副作用較大,膀胱內灌注治療可以大大減輕其藥物的毒性反應,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而且保留時間可依病人耐受處長。常用的藥物有:①噻替哌先排空膀胱后,經導尿管或直接經尿道注入60mL生理鹽水內溶有60mg的噻替哌溶液,注射完后病人采取對腫瘤灶治療的有效體位,或取仰、俯、側臥位各15分鐘或30分鐘,以保證藥液與腫瘤有足夠時間接觸。②放射菌素-D用放射菌毒-D1mg溶于30~60mL0.9%N.S.與第①方法同用。每周1~2次。③5-Fu(氟尿嘧啶)既可行膀胱內灌注也可經血管行全身應用。5-Fu對晚期腫瘤48%~60%仍有療效。復發(fā)的腫瘤仍可應用。灌注用5-Fu500mg溶汙60mL0.9%N.S.按前二方法應用,每周1~2次。④喜樹堿20mg溶于60mL0.9%N.S按前法應用,每周1~2次。文獻報道臨床應用噻替哌和喜樹堿療效較好。主要是噻替哌為一種多能羥基物質。具有類放射作用,特別對乳頭狀瘤療效明顯。應用以且使腫瘤細胞發(fā)生化學性炎癥及退行性改變,而后脫落,正常上皮細胞增生。喜樹堿可以預防腫瘤復發(fā)。
局部用藥灌注時應注意事項有:
?、僦委熐耙獧z查血象;
?、诠嘧⑺幬飼r要保護陰莖及周圍的正常皮膚,以防藥液與皮膚接觸后引起皮炎;
?、鬯幬镒⑷氚螂缀髴A粢恍r以上,同時采用適合腫瘤所在側的臥位,使藥物能夠充分發(fā)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