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3月8日 19:00-22:00
詳情
3月12日 19:00-21:00
詳情上運動神經元癱瘓的定位診斷是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需要了解的內容,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了相關知識點,以便廣大考生參考學習。
1.皮質運動區(qū)局限性病損導致對側單癱,刺激性病灶引起對側軀體相應部位局灶性抽動發(fā)作。
2.皮質下白質為皮質與內囊間投射纖維形成的放射冠,可導致對側不均等性偏癱。
3.內囊運動纖維最集中,引起三偏征,內囊膝部及后肢前2/3受累引起對側均等性偏癱(中樞性面癱、舌癱和肢體癱),后肢后1/3受累引起對側偏身感覺障礙,視輻射受累引起對側同向性偏盲。
4.腦干:一側腦干病變產生交叉性癱瘓即病灶同側腦神經癱,對側肢體癱及病變水平以下腦神經上運動神經元癱。例如:
①Weber綜合征:病灶側動眼神經癱,對側面神經、舌下神經及肢體上運動神經元癱;
②Millard-Gubler綜合征:病灶側展神經、面神經癱,肢體上運動神經元癱、舌下神經癱,為腦橋基底部外側病損;
③Foville綜合征:病灶側外展神經癱,雙眼向病灶凝視麻痹,對側偏癱,為腦橋基底部內側病損,常見于基底動脈旁正中支閉塞;
④Jackson綜合征:病灶側周圍性舌下神經癱(伸舌偏向病灶側、舌肌萎縮),對側偏癱,延髓前部橄欖體內側病損,多因脊髓前動脈閉塞所致。
5.脊髓
①半切損害:病變損傷平面以下同側痙攣性癱瘓及深感覺障礙,對側痛溫覺障礙,病損同節(jié)段征象常不明顯;
②橫貫性損害:脊髓損傷常累及雙側錐體束,出現受損平面以下兩側肢體痙攣性癱瘓、完全性感覺障礙和括約肌功能障礙等。頸膨大水平以上病變出現四肢上運動神經元癱,頸膨大病變出現雙上肢下運動神經元癱、雙下肢上運動神經元癱;胸髓病變導致痙攣性截癱;腰膨大病變導致雙下肢下運動神經元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