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方案
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APP下載
手機網
醫(yī)學教育網醫(yī)師資格手機網欄目

手機網二維碼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med66_cdel

搜索|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 口腔醫(yī)學知識 > 口腔正畸 > 基礎知識 > 正文

兩種咬合板對大鼠脊柱形態(tài)的影響

2012-10-30 16:43 醫(yī)學教育網
|

臨床咬合重建修復及深覆合、反頜等的正畸治療中常涉及咬合垂直距離(occlusal vertical dimension,OVD)的升高研究表明,咬合不對稱可引起慢性頸痛;咬合平面傾斜將導致下頜應力向頸椎轉移,并產生補償性頸椎姿勢變化[5];大鼠單側咬合升高可導致脊柱側彎等[6].這些研究提示頜位與咬合對整個口頜系統(tǒng)甚至全身的和諧均有著重要影響,咬合升高應在不改變咬合模式的前提下獲得生理適應性改建,否則可能引起口頜系統(tǒng)甚至全身的不良反應。本試驗擬采用兩種咬合板升高大鼠咬合垂直距離,以觀察其對大鼠咬合關系、體重增長和脊柱形態(tài)的影響,為后續(xù)研究的動物模型建立提供實驗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動物

實驗動物由中山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40周齡雄性Wistar大鼠24只,平均體重 470 g,清潔級,按體重順序編號,隨機分為全牙列咬合板(Full Splint, Full-S)組、雙側后牙咬合板(Posterior Splint,Post-S)組和C組(對照組),每組8只。觀察時間為4周。

1.2 兩種咬合板的設計及制作

1.2.1 準備工作 大鼠用5%水合氯醛(0.6 mL/100 g體重,下同)腹腔注射麻醉。用個別托盤及硅橡膠(3M ESPE ExpressTM)取上頜全牙列印模,超硬石膏(日本,MG)灌模。咬合板在模型上制作,口內試戴調牙合,樹脂粘接(3M,ESPE,RelyXTM ARC)。

1.2.2 Full-S組 在石膏模型上制作上切牙帶環(huán)固位的鑄造金屬支架加透明塑料上頜全牙列咬合板,粘接于上頜前牙及雙側磨牙。使下頜前后牙在正中和前伸頜位均與咬合板接觸,咬合板厚度在第一磨牙區(qū)約1.5~2 mm.

1.2.3 Post-S組 在石膏模型上放置1.5 mm不銹鋼珠于上頜雙側第一磨牙區(qū),制作帶前牙及腭部連接體的咬合基板,并在口內堆塑樹脂(3M, ESPE,FiltekTM Z250),與下頜后牙均勻接觸至鋼珠高度,光照固化,調牙合,樹脂粘結,最后去除前牙及腭部連接體,完成雙側后牙咬合板。在正中頜位僅雙側后牙接觸,前伸頜位僅前牙接觸。咬合板厚度在第一磨牙區(qū)約1.5~2 mm.

1.3 一般觀察

包括咬合板存留情況、咬合關系及行為觀察,記錄每天體重并描繪體重增長曲線、上下切牙咬合偏斜情況及全身姿勢變化。

1.4 脊柱X線片定點測量

咬合板戴入4周后,在5%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下,采用有機玻璃自制大鼠X線拍片箱,拍攝全身正、側位片(日本, Shimadzu,500 mA),投照條件為45 mV, 5 mAs,球管距大鼠1 m.在正位片上,以X線片上寰椎(C1)頂點與第4骶椎(S4)中點連線作為脊柱中線,在硫酸紙上標記第4頸椎(C4)、第1胸椎(T1)、第6胸椎(T6)、第10胸椎(T10)及第4腰椎(L4)中點,測量各點偏離中線的距離;在側位片上,標記脊柱最大彎曲處兩胸椎上下緣切線的垂線,測量交角θ值作為胸椎最大彎曲度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完全隨機設計資料單因素方差分析檢驗實驗前3組間的體重差異;采用重復測量數據方差分析檢驗實驗后0~4周3組間的體重變化趨勢差異。經正態(tài)檢驗及方差齊性檢驗, 脊柱X線片各定點測量數據可采用完全隨機設計資料單因素方差分析進行檢驗。3組間的多重比較采用LSD-t檢驗。所有數據的分析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包完成,顯著性水平為0.05.

2 結果

2.1 一般觀察

觀察期間Full-S和Post-S咬合板固位良好無脫落,Full-S組大鼠咬合發(fā)生不同程度偏斜,并出現斜頸、脊柱屈曲現象。而Post-S組大鼠咬合及行為未見明顯變化。

2.2 體重變化

實驗前后測得各組大鼠的體質量具體情況見表1.可見Full-S組大鼠于實驗后體質量明顯下降。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實驗前3組大鼠的體質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F=0.980,P=0.392)。重復測量數據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實驗0~4周3組大鼠體質量隨時間變化的趨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2.958,P=0.011)。LSD-t檢驗結果表明:①Full-S組與Post-S組大鼠體質量隨時間變化的趨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1); ②Full-S組與對照組大鼠體質量隨時間變化的趨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3); ③Post-S組與對照組大鼠體質量隨時間變化的趨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594)。由表1繪制的體質量增長曲線。

2.3 脊柱X線片定點測量

正位片:可見對照組大鼠脊柱各測量點均位于中線上;Full-S組大鼠脊柱部分測量點明顯偏離中線; Pos-S組大鼠脊柱各測量點基本位于中線上。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于C4、T1、T6處脊柱偏移值3組大鼠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而T10、L4處,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側位片:對照組及Post-S組大鼠最大胸椎曲度α正常; Full-S組α明顯增大。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3組間的胸曲角度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8.790,P=0.002)。LSD-t檢驗結果:Full-S組大鼠脊椎胸曲角度α明顯增大,與其他兩組相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Post-S組和對照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746)。

3 討論

3.1 OVD升高動物模型的建立

咬合垂直距離(OVD)升高是口腔臨床的常用治療手段,比如顳頜關節(jié)病的治療、Ⅱ類和Ⅲ類錯牙合的矯正以及咬合重建修復等常涉及頜位的調整及咬合垂直距離的升高?;颊吣苓m應新建的OVD是咬合重建修復成功的關鍵。采用動物模型模擬OVD升高對了解其對口頜系統(tǒng)及全身的影響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而動物模型的建立涉及到所選擇的動物種類、咬合升高材料、升高范圍、觀察時間和評價指標等。

用于OVD升高試驗的動物包括豚鼠、大鼠、兔、豬、猴等。大鼠因下頜運動及顳下頜關節(jié)組織形態(tài)與人類相似,實驗成本相對較低,因此常用于咬合創(chuàng)傷[7]及咬合升高動物模型的建立.由于臨床上咬合重建修復一般在成人進行,且以中老年人為主,因此本實驗選擇40周齡大鼠建模。

OVD升高動物實驗中常用方法有:在全牙列上粘固咬合板在雙側磨牙咬合面直接堆塑樹脂[8].嵌體式咬合升高裝置,在動物后牙預備洞型再粘固升高裝置前牙升高,后牙被動萌出恢復咬合接觸OVD升高裝置要求易于成形、固位好、升高距離可測、耐磨耗且不磨損對頜牙等,但目前尚無理想方法。對于OVD升高范圍,Yabushita認為Wistar大鼠咬合垂直距離升高2.0 mm為最大張口度的30%,屬于生理性適應范圍.

本實驗中大鼠OVD升高距離設定為1.5~2.0 mm,在可適應范圍內。咬合板采用精細印模和模型技術在體外制作并在口內調牙合、粘接,觀察期間兩種咬合板均達到良好固位與穩(wěn)定效果。其中,Full-S制作過程中采用定量控制蠟型高度(在第一磨牙中央凹定點放置1.5 mm直徑的不銹鋼珠,充膠時去除鋼珠,完成后用卡尺測量),保證了每個大鼠咬合板雙側高度相同。而Post-S的鋼珠直接埋置在雙側第一磨牙作為高度導向,具有雙側對稱平衡性,X線標記性。兩種咬合板均可在粘結前和取材后直接測得各點厚度,以便評估升高距離和磨耗量,這與在口內直接粘接咬合面干擾物的方法有更好的可控性。另外,試戴調牙合及粘接過程由同一名操作者完成,可保證每只大鼠左右兩側咬合板的一致性。

3.2 不同咬合板對大鼠咬合模式的影響

大鼠的牙列式為:I1/1 M3/3,16正常情況下咬合模式為正中頜位后牙接觸時前牙與腭部粘膜接觸,前牙覆牙合、覆蓋均約為2.5~3.0 mm,而前伸頜位前牙切對切咬合時上下第一磨牙間也存在大約2.5~3.0 mm間隙。因此大鼠咬合的邊緣范圍相對人類更大。全牙列咬合板即前后牙同時接觸的咬合板,在臨床上用于顳頜關節(jié)紊亂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TMD)的治療,其中穩(wěn)定性咬合板、再定位咬合板及牙合調位咬合板均屬于此列,其治療機理在于通過OVD的升高阻斷中樞神經系統(tǒng)對病變牙合位的記憶,從而緩解過大肌張力產生的疼痛,最終通過調牙合、咬合重建修復或正畸治療在新的頜位上建立咬合接觸關系。本試驗中Full-S設計為OVD升高同時前后牙均勻接觸,導致大鼠失去正中頜位的記憶,前牙切導基本消除,因此出現不同程度的咬合偏斜;提示治療性咬合裝置如果長期戴用將會引起咬合紊亂。而Post-S設計僅后牙接觸,雖然OVD升高高度與Full-S基本一致但基本保留了大鼠原有咬合模式,即后牙咬合時前牙不接觸,而前牙咬合時后牙不接觸,因此戴牙后未發(fā)現咬合偏斜現象。提示咬合裝置在不改變原有咬合模式的情況下可不引起頜位異常。

3.3 咬合與全身健康的關系及其評價方法

大鼠營養(yǎng)攝入和生長是否正常直接表現為體重增長。因此咬合裝置是否符合生理要求可通過體重增長曲線來評價本實驗中戴Full-S咬合板大鼠體重明顯下降,可能由于體積較大,縮小了大鼠的固有口腔,食物不易在口腔內混合,并且影響吞咽,導致營養(yǎng)攝入不足而明顯影響體重增長。而佩戴Post-S咬合板的大鼠體重增長正常,表明大鼠可以適應這種咬合板的咀嚼模式,并能用該咬合板正常進食。

咀嚼系統(tǒng)神經傳導及解剖結構與脊柱具有密切關系。研究表明發(fā)育型偏頜畸形患者頸椎正位X線片顯示頦部及第4~6頸椎棘突偏離中線程度大于正常人;人為造成咬合干擾可檢查到上段頸椎及骶椎關節(jié)運動異常正畸治療中長期升高咬合垂直距離會導致頸椎位置的異常等。

人類正常脊柱形態(tài)的維持有賴于頭部及軀干各部位的肌力平衡.而對于爬行類動物來說同樣遵循這一規(guī)律。D′Attilio的測量結果發(fā)現大鼠單側OVD升高可導致胸椎T6、T10有偏移,而雙側咬合平衡后脊柱可回復正常.本實驗中參考了D′Attilio采用X線拍片的方法評價脊柱排列的做法,并將他們設計的無底金屬拍片框改為X線透射的有機玻璃拍片箱,具有穩(wěn)定性和可重復性好的優(yōu)點。結果發(fā)現佩戴Full-S咬合板后大鼠也出現斜頸、脊柱側彎及曲背等現象,T10、L4明顯偏移、胸曲明顯增大,提示切導異常、咬合板重量等因素也會導致頭面部肌群負荷增加,并誘發(fā)胸椎和腰椎排列的代償性改變。而Post-S咬合板戴用后大鼠未出現脊柱形態(tài)的改變,表明大鼠對這種咬合板的適應是在生理性范圍內。

本試驗結果表明,采用間接直接法完成的上頜雙側后牙咬合板用于OVD升高,未對全身發(fā)育及脊柱排列形態(tài)產生明顯影響,可推薦用于OVD升高大鼠模型的建立;而前后牙同時接觸的全牙列咬合板可能由于改變了大鼠咬合模式,未能達到生理性適應,從而導致了體重明顯降低和脊柱形態(tài)的改變。提示咬合與全身有著密切聯(lián)系,通過觀察咬合關系、體重增長曲線和脊柱的形態(tài)可以了解試驗性咬合裝置是否為動物所適應,從而評價動物模型的可用性。

醫(yī)師資格公眾號

編輯推薦
考試輔導
直播課
免費直播|2021年口腔醫(yī)師備考攻略
【11月10日】老師鴻儒全面講解2021年口腔醫(yī)師備考攻略

直播時間:11月10日 19:30-21:00

主講老師:鴻儒

直播主題:2021年口腔醫(yī)師備考攻略全面講解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