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方案
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APP下載
手機網
醫(yī)學教育網手機網

手機網二維碼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

搜索|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 醫(yī)學百科類 > 疾病 > 疾病01 > 正文

中暑的中醫(yī)救治

2012-10-19 14:34 醫(yī)學教育網
|

中醫(yī)論述與救治

中暑者,形同而病別,延醫(yī)亦各不同。暑之為氣,時應乎夏。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為心。暑之傷,先著于心。其癥∶頭痛眩暈,心煩面垢,身熱口渴,其脈虛濡?;杵筒恢?,亦與中風相似。名曰中暑。中暑者,中氣虛而受于暑也。中寒治以溫散;中暑治以清涼。先候天時,次隨癥治。大小須則形殊,病癥漫同一例,因時視癥,舉一隅而類三隅

切忌飲冷水,不可令臥冷地。當急移陰處,用大蒜搗爛,加路上熱土和水去渣灌之。再掬路上熱土,擁擠臍間作窩,令眾人尿滿,暖氣透臍即蘇。

又法∶急以姜湯或童便乘熱灌下,外用布蘸熱湯熨臍下三寸穴立醒,醒后忌飲冷水,飲之立死。

又曰∶暑月曬衣,不可便入箱柜之中,恐冬月服之,有中暑者。若吹透再收,便無此患。

加味人參白虎湯:人參石膏(生)知母(生)粳米甘草蒼術水煎服。

穴位急救法

中暑

癥狀:中暑而至頭暈,暈厥(包括休克,昏迷等)。

常發(fā)生于平常體質弱的人,往往由于過度疲勞,站立過久,環(huán)境悶熱,或因悲傷過度等因素引起暫時性腦缺血,表現(xiàn)有眩暈,眼花,出冷汗,惡心、欲吐,甚至突然暈倒,面色蒼白等。

處理:

1.溫開水(或用糖開水)一杯給病人飲下,并扶到空氣清新陰涼的地方。

2.當患者出現(xiàn)熱昏厥情況,可用一茶匙食鹽混合600ml水慢慢飲下。

3.按摩太陽穴(有藥油更佳)

4.如暈倒,用手指甲刺激人中穴(鼻唇中間上1/3處)。

5.舒綬胸口的不適,可加按內關穴(腕紋上二寸)。

6.用按摩或刮痧方式刺激中指尖端,百會穴(頭頂部兩耳尖邊線之中點),涌泉穴(足底心前1/3處),令病人盡快蘇醒??捎梦鞴掀せ驖衩頌榛颊吣ㄉ?,加速體溫下降。

揪痧療法

揪脖子簡單易行,對著鏡子就可以對自己進行揪痧操作。揪痧時,將中指和食指彎曲如鉤狀,蘸水或蘸

痧照

痧照唾液后夾起脖子側皮膚向前擰扯,然后急速放開還原,依上述手法連續(xù)重復往返數(shù)次,以所扯皮膚發(fā)紅或者發(fā)紫發(fā)黑(發(fā)痧的嚴重程度表現(xiàn))但沒有皮膚破損為止,此時常發(fā)出“叭叭”的清脆響聲,蘸唾液相比蘸水揪則更容易出痧并可以減少扭痧時的疼痛感。另外要注意痧條要揪的均勻整齊,粗細相同,痧條與痧條之間要清晰并且空隙無痧點,給人以美觀的印象。同時,扭過痧后要放下思想包袱,不必含羞,敞開衣領大大方方的走到人群中和大街上,這樣心情反而更舒服,還能帶給別人視覺上的沖擊和享受。

刮痧療法

中暑要吃水果

盛夏季節(jié),容易發(fā)生中暑。在發(fā)病初期,病人大都有腹痛、脘腹脹悶及頭部昏沉的感覺,十分難受,中醫(yī)謂之痧癥。此時必須盡快進行刮痧治療。

刮痧療法雖是流傳已久的民間方法,但實際上它卻蘊含著中醫(yī)經絡理論。中醫(yī)認為五臟之系皆附于背(即后背正中線及中線兩側),凡邪氣上行則逆,下則順。通過向下刮痧,使邪氣下降,經絡中的氣機得到通暢而正常運行,所以痧癥得以痊愈。

在進行刮痧之前,先用熱水一碗,加入香油兩匙,取光滑的羹匙、銅幣或銅錢一個,蘸油水,從病人的背心開始,輕輕地向下順刮(切忌倒刮),并逐漸著力。如果是羹匙干了,可以再蘸再刮。直到局部皮膚泛紅隆起,或顯示紫黑色痧點,病人蘇醒并感覺輕快為止。

若病勢急重,出現(xiàn)劇烈腹痛,上不得吐,下不得瀉,可去中藥店買點痧疫回春丹0.2克,溫開水吞服,以開竅逐穢。

辨證論治

(一)輕癥

主證:頭痛頭暈,汗多,皮膚灼熱,氣粗,舌燥,口干煩渴,脈浮大而數(shù)。

治法:取督脈、手厥陰、陽明經穴為主。針刺用瀉法,以泄熱祛暑。

處方:大椎、內關、曲池、委中。

方義:大椎瀉全身之熱;委中又名血郄,放血以清血分熱;曲池清熱要穴;內關清熱泄三焦火。

(二)重癥主證:先頭痛,煩渴,呼吸喘息,繼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汗出,脈沉而無力。

治法:取督脈經穴為主。針刺用瀉法,以開竅、泄熱、祛暑。

處方:水溝、百會、十宣、曲澤、委中。

方義:神志昏迷,取水溝、百會以開竅醒神;曲澤為心包經合穴,配委中刺血以清血熱;十宣放血以開竅蘇厥。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相關資訊
編輯推薦
考試輔導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