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森林腦炎:是一種由森林腦炎病毒引起的神經系統(tǒng)急性傳染病,為森林區(qū)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中國主要的病媒蜱種為全溝硬蜱,病毒在蜱體內可長期保存,可經各變態(tài)期及經卵傳至下一代或第三、四代,并可在蜱體內越冬。本病多發(fā)生在5~8月,在中國主要分布于黑龍江和吉林兩省林區(qū),患者主要是伐木工人。此外,四川、河北、新疆、云南等省和自治區(qū)也有病例發(fā)生。
⑵新疆出血熱:是一種蜱媒急性傳染病,是荒漠牧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為一種蜱媒RNA病毒。疫區(qū)牧場的綿羊及塔里木兔為主要傳染源,急性期病人也可傳染。傳播媒介主要為亞東璃眼蜱,病原體可在蜱體內保存數(shù)月,并經卵傳遞。本病除經蜱傳播外,羊血經皮膚傷口,及醫(yī)務人員接觸急性期病人新鮮血液后,也可感染發(fā)病。在中國流行于新疆,患者主要是牧民,發(fā)病高峰期為4~5月份。
⑶蜱媒回歸熱:又稱地方性回歸熱,是由鈍緣蜱傳播的自然疫源性螺旋體病,不規(guī)則間歇發(fā)熱為其主要臨床特征。中國新疆有該病流行,其病原體,在南疆村鎮(zhèn)型的為伊朗包柔氏螺旋體(Borrelia persica),乳突鈍緣蜱為傳播媒介;北疆荒野型的為拉氏包柔氏螺旋體(B.latyshevyi),特突鈍緣蜱為傳播媒介。病原體可經卵傳遞。乳突鈍緣蜱可經卵傳遞8代,并能貯存14年。動物傳染源主要是鼠類,病人也可作為本病的傳染源。
⑷萊姆?。褐袊?985年夏在黑龍江海林縣林區(qū)首次發(fā)現(xiàn)。病原體是伯氏包柔螺旋體(B.burgdorferi)。它是一種由硬蜱傳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好發(fā)于春、夏季。中國主要媒介是全溝硬蜱,某些野生小型嚙齒
蜱蟲的形態(tài)動物為貯存宿主。本病分布廣泛,在五大洲20多個國家都有病例報告。中國已證實有20省、市、自治區(qū)有本病流行。
⑸Q熱:病原體為貝氏立克次體(Coxiella burneti)。本病臨床特點為起病急驟。常在野生動物(嚙齒類)與家畜之間傳播流行,牛、羊為人體Q熱的主要傳染源。感染方式主要由呼吸道吸入傳播,也可通過消化道及蜱的叮咬、糞便污染傷口而感染。病原體能在蜱體內長期存在,并經卵傳遞,如乳突鈍緣蜱可貯存病原體2~10年。本病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在中國已有十幾個省、市、自治區(qū)證實有Q熱存在。在流行區(qū)已發(fā)現(xiàn)微小牛蜱、亞東璃眼蜱和鈴頭血蜱(Haemaphysalis companulata)自然感染。
⑹北亞蜱傳立克次體?。河址Q西伯利亞蜱傳斑疹傷寒。病原體為西伯利亞立克次體(Rickettsia sibirica)。小嚙齒動物為主要傳染源,草原革蜱為其主要媒介,邊緣革蜱(Dermacentor marginatus)也能傳播。病原體可經卵傳遞,在蜱體內可存活2年。病原體可通過蜱的叮刺或蜱糞污染而感染。中國新疆、內蒙、黑龍江有本病存在。
⑺細菌性疾?。候缒軅鞑ヒ恍┘毦约膊?,如鼠疫、布氏桿菌病、野兔熱。蜱能長時間保存一些病原菌,并經卵傳遞。例如鼠疫桿菌在草原革蜱成蟲體內可保存509天;兔熱桿菌在拉合爾鈍緣蜱(O.lahorensis)體內可存活200~700天,故蜱在保存這些病的自然疫源中起一定作用。
(8)無形體?。候缦x會傳播一種“吞噬細胞無形體”,它會使血小板、白細胞減少。所以業(yè)界將這病稱為“無形體病”。但迄今為止,只有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從蜱蟲咬傷患者體內分離出病原體。中國也從東北地區(qū)的羊和野鼠體內分離出病原體。
2010年9月12日,中國疾控中心有關部門已經從病人身上分離出一種“新型布尼亞病毒”。有專家稱,“布尼亞病毒”是一個大類,而“新型布尼亞病毒”可能會被認定為一種新病毒,根據(jù)公開資料顯示,布尼亞病毒自然感染見于許多脊椎動物和節(jié)肢動物(蚊、蜱、白蛉等),對人可引起類似流感或登革熱的疾出血熱(立夫特谷熱和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等)及腦炎(加利福尼亞腦炎)。
布尼亞病毒自然感染見于許多脊椎動物和節(jié)肢動物(蚊、蜱、白蛉等),可感染小鼠,并能在一些哺乳類、鳥類和蚊細胞培養(yǎng)中生長;對人可引起類似流感或登革熱的疾病、出血熱(立夫特谷熱和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等)及腦炎(加利福尼亞腦炎)。有蚊媒、蜱媒、白蛉媒3種傳播類型。有些病毒在其節(jié)肢動物媒介中,可經卵、交配或胚胎期傳播。
2011年8月13日,衛(wèi)生部首次披露,研究發(fā)現(xiàn),新型布尼亞病毒所致發(fā)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也就是俗稱的蜱蟲病,患這種病的急性期病人及尸體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傳染性,直接接觸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導致感染。確診病例如有出血,要入院盡量單間隔離。
衛(wèi)生部當日發(fā)布通知,對于確診的蜱蟲病病例,家屬要密切觀察病人有無嘔血、咯血、牙齦出血、血便或血尿等出血表現(xiàn),有出血表現(xiàn)的病人應住院治療,醫(yī)院盡量單間隔離并張貼明確標識。病人診療用品專人專用,診療醫(yī)務人員相對固定,盡量減少探視,所有進出人員做好個人防護。
對接觸過病人血液、體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且未采取適宜防護措施的接觸者,進行醫(yī)學觀察,自停止接觸后觀察14天,如出現(xiàn)發(fā)熱等癥狀應立即前往醫(yī)院診治。
對于醫(yī)護人員,衛(wèi)生部也作出明確要求,醫(yī)療、流調、采樣、陪護及轉運人員應按預防接觸傳播類疾病的原則進行防護。在接觸病人血液、體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時應戴乳膠手套;離開隔離病室前,應摘除手套,洗手消毒。從事氣管插管或其他可能產生噴濺的診療操作時,應穿隔離衣并戴外科口罩和護目鏡(或防護面罩);離開病室前,脫下隔離衣,置專用包裝袋并進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