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
功能疏肝解郁,清泄心肝,健脾分運(yùn),滌痰宣竅,調(diào)理沖脈,主治經(jīng)前期綜合征。
【處方組成】
柴胡9克、黃芩9克、黨參12克、白術(shù)8克、姜半夏9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在本征出現(xiàn)前1-2天開始服藥至月經(jīng)來(lái)潮。
【辨證加減】
乳脹脅痛加川楝子10克、白芍15克、夏枯草15克:煩躁發(fā)熱減半夏、黨參,加丹皮10克、山梔15克、生地15克;泄瀉加白術(shù)15克、米仁20克:水腫加茯苓20克、澤瀉12克、車前子15克:心悸失眠加遠(yuǎn)志15克、棗仁10克、當(dāng)歸10克:惡心嘔吐減甘草,加竹茹10克,蘇梗10克:頭暈頭痛加菊花10克、川芎15克;有瘀加丹參15克、雞血藤10克:氣虛乏力加黃芪15克;不孕加紫石英15克、女貞子15克。
【臨床療效】
治療167例,痊愈77例,顯效57例,有效22例,無(wú)效11例,總有效率93.41%。
【功能主治】
功能疏肝通路,益氣健脾,養(yǎng)陰清熱,通瘀祛痰。主治經(jīng)前期綜合征。
【處方組成】
(1)疏肝通絡(luò)湯:柴胡9克、白芍12克、當(dāng)歸12克、枳殼9克、牛膝9克、香附9克、郁金12克、青皮9克、路路通9克、橘葉9克,水煎服。
(2)扶脾益氣湯:黨參12克、白術(shù)12克、茯苓12克、山藥12克、蓮肉12克、白芍12克、車前子9克(包煎)、補(bǔ)骨脂9克、木香9克、甘草1.5克,水煎服。
(3)養(yǎng)陰清熱湯:生地15克、元參15克、麥冬15克、連翹9克、大黃9克、丹皮9克、梔子9克、黃連9克、薄荷4.5克,水煎服。
(4) 清瘀法痰湯:桃仁9克、大黃9克、丹皮9克、梔子6克、枳實(shí)9克、遠(yuǎn)志9克、竹茹9克、當(dāng)歸9克、膽南星9克、鉤藤12克,水煎服。
【辨證加減】
肝郁氣滯型者,熱而躁怒加丹皮、梔子;胸乳脹痛有塊加留行子、瓜簍、橘核等;頭痛加蔓荊子、菊花、薄荷、白芷、葛根等;浮腫加白術(shù)、茯苓、車前子;嘔吐加竹茹、半夏、橘皮、玫瑰花;乳頭、陰部瘙癢加鉤藤、荊芥、防風(fēng);氣痰互阻膈上,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加川樸、半夏、蘇葉;肢端血瘀、腫脹、青紫加赤芍、丹皮、紅花、澤蘭;氣郁化熱,上灼肺腑咳嗽,咳血,鼻衄去香附、柴胡,加麥冬、丹皮、生地等。
陽(yáng)虛氣少型者,腹瀉重加扁豆、煨葛根;形寒肢冷加肉桂、附片、干姜、吳萸;陽(yáng)虛氣弱易感冒加黃芪、桂枝、附片;浮腫劇加澤瀉、大腹皮、冬瓜皮;腰膝竣軟加川斷、杜仲、巴戟天;胸腹脹加香附、郁金、烏藥、青皮:小便頻數(shù)加益智仁、芡實(shí)、金櫻子、桑螵蛸等;氣短腹墜加黃芪、升麻。
內(nèi)臟熾熱型者,唇舌牙齦紅腫糜爛加石膏、升麻、大青葉,目赤眥糜加菊花、膽草、決明子;鼻咽干燥加桔梗、花粉、知母;衄血加牛膝、側(cè)柏葉;痤瘡、癢疹加荊芥、防風(fēng)、赤芍、銀花、赤小豆、土茯苓;失眠加合歡皮、夜交藤;胸腹脹加郁金、川楝子。
痰血阻絡(luò)型者,抽搐加僵蠶、全蝎;狂躁不安加黃連、黃芩、磁石、龍齒;便結(jié)加玄明粉。
【臨床療效】
治療100例,治愈61例,占61%;有效31例,無(wú)效8例,總有效率92%。隨訪37例,27例未見復(fù)發(fā),10例復(fù)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