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的醫(yī)患之間缺乏起碼的信任。關系之不正常如不親臨其事、其境,絕對無法理解也無法想象。病人對醫(yī)生的期望值極高,又要看好病又要少花錢,一旦達不到其之所望,輕則對醫(yī)院、對醫(yī)生怨恨交加:醫(yī)院真黑,什么白衣天使,白狼才是!重則砸醫(yī)院、捅醫(yī)生。與之對應,醫(yī)生對患者亦充滿恐懼:視病人如親人?犯傻!哪位老兄真要掏出心來待病人,沒準兒破財、丟飯碗不說,弄不好還把自個兒送進了監(jiān)獄。所以哪,那病人絕對是敵人!
醫(yī)患敵對出路何在?我以為,交流,是化解醫(yī)患矛盾的開端。先舉幾個例子。
某醫(yī)生網友報怨:“今早接治一吃安眠藥婦女,送來時瞳孔已放大,心跳基本停止,在做了半個多小時的努力后,病人有所好轉,隨后轉入ICU.但2小時后,心跳又一次出現(xiàn)大的波動,經搶救無效死亡。病人生前有心梗。我在醫(yī)囑上也寫得很清楚。有關心梗和過量服用安眠藥的處理方法我也寫得很清楚。但最終患者還是沒搶救過來。病人家屬中午找我罵了一個多小時,我真的不知道哪里做錯了,心情很不好。我從工作到現(xiàn)在,第二次這樣了。再這樣下去,我看我也得得心臟病了”……
醫(yī)生網友的遭遇,是醫(yī)生護士在與患者及其家屬打交道時經常遇到的情形?墒牵僭O一下,若“半個多小時努力后,病人有所好轉,隨后轉入ICU”之前,詳細將患者的危重病情及可能出現(xiàn)的進一步的病情變化與家屬交流溝通(從法律上這叫做告之義務,患者方謂之“知情權”),并加以詳細記錄且提請患者家屬簽字,可能會就此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煩惱(當然對于那些惡意尋釁找事者除外,通常這還是極少數(shù))。
所以,醫(yī)生同胞要學會如何保護自己。只有保護好自己,才有可能救治好更多的患者。不得不說,要做到這一點,醫(yī)生必須學會與患者或其家屬交流、溝通。不要覺得這是多此一舉,很多情形下,這正是保護自己的關鍵所在。這論壇馬大夫的一篇帖子我很贊同。
這帖子說:“其實很多時候是溝通的不夠。這個溝通我不知道是該從醫(yī)生做起還是患者做起!舉個我98年在北京口腔醫(yī)院進修時的例子吧。一個病人,面部外傷來到醫(yī)院,當時臨近中午。值班醫(yī)生——我的老師,一個平時很少說話的人。過去看了一眼病人,下了醫(yī)囑,回頭喊我。馬,我們去吃飯!設想一下,從病人家屬的角度設想一下。病人出著血,來到醫(yī)院,醫(yī)生拋開病人去吃飯。。。。???他不和你急?我當時小心地和老師商量:老師,要不,咱們給他縫完再去吃飯?老師苦笑了一下:他現(xiàn)在血壓多少?你把他推到臺上去縫合,死臺上怎么辦?咱兩去吃飯,他先輸液,吃完了回來正好血壓上來了,咱們有精力給他好好縫一下,咱倆現(xiàn)在在這等,他血壓上來了,咱倆去縫,咱倆暈臺上了,誰給他縫?我剛才看了,他沒有活動性出血,一會再縫合好。這個理由我能理解,患者家屬能理解嗎?不知道大家對這個問題怎么看?”正因為醫(yī)患間的信息不對稱,患者很容易對診療過程存有疑異誤解并進而對醫(yī)生產生抱怨,故交流,更應該從醫(yī)生做起。
再舉個患者網友的例子。其抱怨說:“我女朋友做藥物流產,醫(yī)生列了幾項檢查項目: 是否懷孕;血(小板)型檢查;滴蟲和鏈珠球菌檢;B超檢查共4項。對于其中后三項檢查,我個人認為是沒有必要的,只是醫(yī)生在想盡辦法賺錢。特別是血型檢查,我真不知道這與藥物流產有多大關系。還有就是滴蟲和鏈珠球菌檢,如果我女朋友真的有這樣的情況,應該早就有生理反應了。事后的檢查結果也說明我的估計。更主要的是這樣的檢查與藥物流產有多大的聯(lián)系?是不是檢查出了有滴蟲或是鏈珠球菌,這藥物流產就不能做了呢?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對醫(yī)生和醫(yī)院是深惡痛絕”……
可以看出,這位患者網友對醫(yī)生充滿怨言?墒,如他能了解,無論人流或引產,宮腔內創(chuàng)面暴露都是一定會出現(xiàn)的,就有大出血與感染的可能后,還會這么想嗎?
其實,這交流很簡單,身邊的例證比比皆是。(1)聽說過產婦大出血吧?見過電視電影里放的鏡頭:少女一陣腹痛后下體出血胎兒保不住了?不查血型及凝血功能,是不能知道孕婦有無凝血功能障礙的,如有出血性疾病未做相應準備,一旦生產時大出血如何能應對?不查血型大出血時又如何進行搶救?(2)知道那位唱“大中國”的歌星高峰是因感染過世的吧?感染對于產婦來說可以是致命的。因為生產時胎盤脫離,宮腔創(chuàng)面暴露,如有宮內感染未行控制,產褥熱可以導致致命的敗血癥!進行相應的細菌學檢查是對產婦的生命負責。(3)不查B超如何知道胎兒的大小與胎位?如何判斷生產的難易程度?如是橫位生產時嵌頓不能生下來出血不止產婦的生命威脅是不是不重要?
1、凡本網注明“來源:醫(yī)學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醫(yī)學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醫(yī)學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lián)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站歡迎積極投稿
4、聯(lián)系方式:
編輯信箱:mededit@cdeledu.com
電話:010-82311666
010 82311666
400 650 1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