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中醫(yī)鄉(xiāng)鎮(zhèn)執(zhí)業(yè)助理醫(yī)師考試相關內容供大家學習參考。
一、臨床表現(xiàn)
《傷寒論》說:“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
“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概括:少陰病是六經中最后層次和最危重的階段,多出現(xiàn)精神極度衰憊、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狀態(tài)。少陰病是邪在心腎的病變,分寒化熱化二種。
二、病理機制
陰氣不足,故脈微。陰血不足,故脈細。虛弱萎靡故但欲寐。心腎水火不濟,病邪從水化寒,陰寒內盛,故出現(xiàn)一派寒化癥狀。若病邪從火化熱傷陰而陰虛陽亢,則出現(xiàn)一派熱化癥狀。
三、治則方藥
少陰病的治療原則,以扶陽,育陰為主法。寒化則扶陽,宜溫補法;熱化則育陰,宜兼清熱法。少陰兼表用溫經發(fā)汗法;實熱內結用急下存陰法。
1.寒化證
本證是少陰病過程中較多見的,其癥狀是:無熱惡寒,脈微細,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嘔不能食,治療當以回陽救逆為急務,宜四逆湯。
2.熱化證
以陰虛陽亢和陰虛火熱相搏二種為主:
①心煩、不得臥、口燥咽干、舌尖紅、脈細數(shù)、屬陰虛陽亢,宜清熱育陰的黃連阿膠湯。
②下利、小便不利、咳嗽、嘔吐、口渴、心煩不得眠,用豬芩湯滋陰清熱,分利水氣。
3.少陰兼太陽表實證
發(fā)熱惡寒無汗、足冷、脈反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或麻黃附子甘草湯(藥如方名)。
4.少陰兼陽明里實證
口燥咽干,腹脹鞭滿而痛,不大便或下利清水,宜用大承氣湯急下存陰。
中醫(yī)辨證方法之一。以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來劃分疾病的深淺及邪正盛衰的辨證方法之一。漢代張仲景在《素問·熱論》等篇的基礎上,結合傷寒病證的傳變特點總結而成。適用于外感病的辨證。
六經即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經病證即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是六經所屬臟腑經絡的病理變化反映于臨床的各種證候。六經辨證即以六經病證作為辨證論治的綱領,概括臟腑、經絡、氣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用以說明病變部位、性質,正邪的盛衰,病勢的趨向,以及六經病之間的傳變關系。
六經病證從病變部位上講,太陽病主表,陽明病主里,少陽病主半表半里,而三陰病統(tǒng)屬于里。三陽病證以六腑的病變?yōu)榛A,三陰病證以五臟的病變?yōu)榛A。所以說六經病證實際上基本概括了臟腑和十二經脈的病變。但由于六經辨證的重點,在于分析外感風寒引起的一系列的病理變化及其傳變規(guī)律,因而不能等于內傷雜病的臟腑辨證。從病變的性質與邪正的關系看,三陽病多熱,三陰病多寒;三陽病多實、三陰病多虛??梢姡洷孀C也寓有八綱辨證的思想。
六經病證是經絡臟腑病理變化的反映,而經絡臟腑是相互聯(lián)系的整體,故某一經的病變,很可能影響到另一經。所以六經病有相互傳變的證候。其傳變規(guī)律有傳經、合病、并病、直中等。
病邪從外侵入,逐漸向里傳播,由這一經的證候轉變?yōu)榱硪唤浀淖C候,稱為傳經。傳經與否,主要取決于受邪的輕重、病體的強弱和治療得當與否。傳經的一般規(guī)律有:①循經傳。就是按六經次序相傳,如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或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②越經傳。不按上述循經次序,而是隔一經或隔兩經相傳,如太陽病不愈,不傳少陽而傳陽明或太陰。③表里傳。是互為表里的兩經相傳,如太陽傳少陰。
兩經病或三經病同時發(fā)生的為合病,例如太陽病傷寒證或中風證與陽明病同時出現(xiàn),為“太陽陽明合病”。凡一經之病,治不徹底;或一經之證未罷,又見他經證候的,稱為并病。例如太陽病發(fā)汗不徹,因而轉屬陽明,為太陽陽明并病。凡病邪初起不從陽經傳入,而經中陰經,表現(xiàn)出三陰經證候的為直中。尚有里邪出表,由陰轉陽的傳變方式、為正氣漸復,病有向愈的征象。
運用六經辨證,能正確地掌握外感病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在治療上其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六經病證的治療原則,三陽病重在祛邪,三陰病重在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