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腫瘤標志物檢測:70%患者血清鱗狀細胞癌抗原(SCC)和癌胚抗原(CEA)值升高,其水平與腫瘤大小及分期相關,動態(tài)測定其濃度可幫助監(jiān)測病情。
2.陰道脫落細胞檢查(宮頸刮片檢查):早期宮頸癌病人大多沒有癥狀,臨床檢查時肉眼觀察也很難辨認有無腫瘤存在。宮頸脫落細胞檢查易于取材,是發(fā)現(xiàn)早期宮頸癌最有效的檢查方法。凡已婚婦女,婦科檢查或人群防癌普查時,應常規(guī)作此檢查,作為篩查宮頸癌的方法。要注意在宮頸癌好發(fā)的鱗-柱上皮交界處取材,方能提高診斷的準確率。由于老年婦女鱗-柱上皮交界處向頸管內(nèi)上移,故取材時除了宮頸陰道處刮取細胞外,要特別注意從宮頸管處取材。
細胞學檢查的報告方式國內(nèi)外大多采用巴氏五級分類法。Ⅰ級正常,Ⅱ級炎癥引起,Ⅲ級可疑,Ⅳ級可疑陽性,Ⅴ級陽性。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為巴氏Ⅱ級以上時,應重復涂片或陰道鏡檢查,巴氏Ⅲ、Ⅳ、Ⅴ級者應在陰道鏡或碘試驗下行宮頸活組織檢查。
近年來,國內(nèi)外細胞學檢查的技術有了新的進展。
(1)液基薄層細胞學或薄片制備細胞學檢查(TCT):采用特制的塑料刮板和頸管刷分別收集宮頸外口和頸管的脫落細胞,將收集到的細胞洗入有細胞保存液的特制小瓶中,經(jīng)程序化處理,將標本中的黏液、血液和炎性細胞分離,留下上皮細胞后過濾制成薄層涂片,在顯微鏡下檢查,由于被檢細胞集中,背景清晰,能更好地篩檢異常細胞。
?。?)計算機輔助細胞學檢查技術(CCT):應用Auto Pap 300 QC系統(tǒng)或Pap Net系統(tǒng)進行篩查,是引進計算機閱片的方法,可提高診斷準確性,提高效率,減輕工作量。
(3)細胞學檢查報告方式的改進:長期以來,國內(nèi)外大多沿用巴氏五級分類法作為細胞學檢查的報告方式。隨著細胞病理學的進展,逐漸感到巴氏分級法已不能適應疾病診斷的臨床要求。1988年WHO提出應用描述性報告系統(tǒng)。同年美國病理學家提出了伯塞斯達系統(tǒng)報告方式(TBS)以逐漸取代巴氏5級分類法。該法主要強調(diào)涂片質(zhì)量、描述性診斷及臨床與細胞病理互相溝通。我國現(xiàn)已開始采用TBS.
TBS主要報告結(jié)果是:低度鱗狀上皮內(nèi)病變(LSIL),高度鱗狀上皮內(nèi)病變(HSIL),未明確診斷意義的不典型鱗狀細胞(ASCUS),未明確診斷意義的不典型腺細胞(AG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