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龍觀茶前月下相聲俱樂部的演員們走進回龍觀醫(yī)院,給那里的精神病人帶來一場特別的演出。醫(yī)院專家表示,這是在探索新的治療手段。
相聲鋪的負責人透露,走進回龍觀醫(yī)院是他們服務社區(qū)的一種方式,來之前他們做了不少準備,比如知道這里病人都稱“休養(yǎng)員”,不能講刺激性比較強的段子,但到底演出情況會如何,他們心里也沒底。
上午10時,回龍觀醫(yī)院的近200名患者陸續(xù)走進演出室。表演正式開始后,演員陳濤就發(fā)現(xiàn)這些患者的笑點和其他地方的觀眾的確是不一樣的,他們的反應會慢一些,有時笑聲會慢一個節(jié)拍。有時候演員講了很長一段,但很多患者都反應不過來,但演員們表演的行禮時一下被撞倒的動作卻引起一片笑聲。“肢體動作表演好于語言表演。”陳濤演出完之后說,這些患者表達笑的方式也都不太一樣,不會“哈哈”大笑,而是輕輕地、慢慢地“嘿嘿”笑。
回龍觀醫(yī)院的王副院長透露,病人中有的住院已經(jīng)10多年了,可能對社會有所隔膜。表演時,記者也觀察到這一點。一演員調侃另一位演員,“他可是師出名門,他的師傅是曾軼可。”現(xiàn)場的護士都被逗得哈哈大笑,但患者們卻反應平淡,很多人都不知道曾軼可是誰。
王副院長表示,正因為不少病人會產(chǎn)生“住院綜合癥”,他們才想試試相聲這種新的“治療手段”。他還稱,對于許多精神分裂癥的患者來說,藥物可以有效控制打、鬧等癥狀,但對于一些身體慢性衰退病癥,就只能通過音樂、藝術等輔助康復手段。這次,他們也對相聲段子做了一些限制,包袱不能是諷刺精神病人的;必須比較科學,不能含“鬼”、“神”。另外,像類似于雜技之類的比較驚險的藝術形式也是禁止的,那樣的“太刺激了”。
王副院長和相聲鋪的負責人都稱,這一治療手段目前還在探索,還沒有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