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考試輔導
小兒麻痹癥的典型病程可分為前驅期、癱瘓前期、癱瘓期與恢復期。那么各具體階段是如何劃分的呢?很多朋友對此有所關注,為幫助大家了解,醫(yī)學教育網小編將搜集整理的相關資料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1、前驅期:出現發(fā)熱、多汗、頭痛、咽痛、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嗜睡等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癥狀。經1~4天后,熱退癥狀消失,病程不再發(fā)展者,稱為頓挫型。
2、癱前期:前驅期的體溫下降后,經過1~6天又升高,形成雙峰熱,前驅期的癥狀加重,全身肌肉疼痛,拒絕觸摸,頸強強直和背僵,彎屈時疼痛,可有肌束顫動。腦脊液可有改變。若患者發(fā)展到此期不再進行,稱為無癱瘓期。
3、癱瘓期:癱瘓前期的第3~4天,出現弛緩性癱瘓,緩慢加重,特點是分布不規(guī)則,亦不對稱,以下肢為多見,肌張力下降,腱反射減弱或消失,無感覺障礙,根據受累的節(jié)段與部位不同,可出現不同部位的肌肉癱瘓。頸段受累,可見上肢擁;腰段受累,可見下肢癱;另外還有延髓型與腦炎型,出現延髓與大腦受損的癥狀;顱神經受損,可表現為面癱、吞咽困難,但臨床上較為少見。
4、恢復期:熱退后,癱瘓不再發(fā)展,肢體開始恢復功能。若1~2年后仍不恢復者,為后遺癥期,出現肌萎縮,肢體畸形,脊柱前凸或側彎,足馬蹄內翻、外翻,手足下垂等癥。
以上關于“【疾病知識】小兒麻痹癥的病程分期是如何劃分的?”的內容,由醫(yī)學教育網小編整理搜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更多疾病防治方法及相關科普知識,敬請關注醫(yī)學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