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方案
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APP下載
手機網
醫(yī)學教育網手機網

手機網二維碼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

搜索|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 醫(yī)學百科類 > 疾病 > 手足口病 > 正文

手足口病的中醫(yī)辨證論治

2022-02-08 16:54 醫(yī)學教育網
|

關于“手足口病的中醫(yī)辨證論治”相關內容,醫(yī)學教育網小編為大家整理如下內容:

配圖12

手足口病屬于中醫(yī)“瘟疫、溫熱夾濕”等范疇,傳變特點具有“衛(wèi)氣營血”的規(guī)律,根據(jù)病癥,分期辨證論治。

1.出疹期濕熱蘊毒,郁結脾肺證。

(1)癥狀:手、足、口、臀部等部位出現(xiàn)斑丘疹、丘疹、皰疹,伴有發(fā)熱或無發(fā)熱,倦怠,流涎,咽痛,納差,便秘。甚者可出現(xiàn)大皰、手指脫甲。

(2)舌象脈象指紋:舌質淡紅或紅,苔膩,脈數(shù),指紋紅紫。

(3)治法:清熱解毒,化濕透邪。

(4)基本方:甘露消毒丹。

(5)常用藥物:黃芩、茵陳、連翹、金銀花、藿香、滑石、牛蒡子、白茅根、薄荷、射干。

(6)用法:口服,每日1劑,水煎100~150ml,分3~4次口服。灌腸,煎煮取汁50~100ml,日1劑灌腸。

(7)加減:持續(xù)發(fā)熱、煩躁、口臭、口渴、大便秘結,加生石膏、酒大黃、大青葉。

(8)中成藥:可選用具有清熱解毒、化濕透疹功效且有治療手足口病臨床研究報道的藥物。

2.風動期毒熱內壅,肝熱驚風證。

(1)癥狀:高熱,易驚,肌肉瞤動,瘛瘲,或抽搐,或肢體痿軟無力,嘔吐,嗜睡,甚則昏蒙、昏迷。

(2)舌象脈象指紋:舌暗紅或紅絳,苔黃膩或黃燥,脈弦細數(shù),指紋紫滯。

(3)治法:解毒清熱,息風定驚。

(4)基本方:清瘟敗毒飲合羚角鉤藤湯。

(5)常用藥物:生石膏、水牛角、銀花、連翹、生大黃、黃連、丹皮、紫草、生地、鉤藤,羚羊角粉。

(6)加減:高熱持續(xù),伴有神昏者加用安宮牛黃丸,伴有便秘者加用紫雪散。

(7)用法:口服,每日1劑,水煎100~150ml,分3~4次口服。灌腸,煎煮取汁50~100ml,日1劑灌腸。

(8)中成藥:可選用具有解毒清熱、息風定驚功效且有治療手足口病臨床研究報道的藥物。

3.喘脫期邪閉心肺,氣虛陽脫證。

(1)癥狀:壯熱,喘促,神昏,手足厥冷,大汗淋漓,面色蒼白,口唇紫紺。

(2)舌象脈象指紋:舌質紫暗,脈細數(shù)或沉遲,或脈微欲絕,指紋紫暗。

(3)治法:固脫開竅,清熱解毒。

(4)基本方:參附湯、生脈散合安宮牛黃丸。

(5)常用藥物:人參、制附片、麥冬、山萸肉、人工牛黃、羚羊角粉、炒梔子、黃連、天竺黃、石菖蒲、郁金。

(6)用法:口服,每日1劑,水煎100~150ml,分3~4次口服。灌腸,煎煮取汁50~100ml,日1劑灌腸。

(7)中成藥:可選用具有固脫開竅、清熱解毒功效且有治療相關病癥臨床研究報道的藥物。

4.恢復期氣陰不足,絡脈不暢證。

(1)癥狀:乏力,納差,或伴肢體痿軟,或肢體麻木。

(2)舌象脈象指紋:舌淡紅,苔薄膩,脈細,指紋色

淡或青紫。

(3)治法:益氣通絡,養(yǎng)陰健脾。

(4)基本方:生脈散合七味白術散。

(5)常用藥物:黨參、五味子、麥冬、白術、茯苓、玉竹、藿香、木香、葛根。

(6)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3~4次口服。

(7)中成藥:可選用具有益氣、養(yǎng)陰、通絡功效且有相關病癥臨床研究報道的藥物。

(8)非藥物治療:針灸、推拿等可幫助功能恢復。

注:處方藥物具體劑量應根據(jù)患兒年齡規(guī)范使用,只適用于病癥的治療,不適用于疾病的預防。

以上為“手足口病的中醫(yī)辨證論治”全部內容,由醫(yī)學教育網小編整理,想了解更多醫(yī)學疾病類知識,請隨時關注醫(yī)學教育網!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編輯推薦
考試輔導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