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嬰兒在出生后6個月開始長牙,到2歲半左右陸續(xù)出齊,這是人的第一副牙齒,叫乳牙,共20顆。最先前出乳切牙(門牙),然后依次是第一乳磨才、乳尖牙,最后萌出的乳牙是第二乳磨牙。牙齒萌出一般先下牙后上牙。
從6歲開始到12~13歲乳牙被新長出的第二副牙(恒牙)所替換,恒牙共有28~32顆,根據(jù)外形和作用恒牙分為四類,即切牙、尖牙、雙尖牙和磨牙。這些新年出的牙在出牙時沒有多大感覺,可是,在成年后,也就是 18~30歲之間,人要長最后一顆磨牙(俗稱智齒),這顆牙的長出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可就沒那么簡單了。因為,隨著人類食物日起精細,咬東西不用太費力,所以,頜骨慢慢退化,逐漸縮小,但牙的大小并沒有改變,智齒生出時就沒有足夠的地方,所以,很容易長歪,向頰側(cè)、向舌頰、向前傾,牙冠常常僅有部分萌出,外露于牙齦之外,另一部分被牙齦覆蓋,即在牙齦與牙體之間形成一個狹窄較深的盲袋,此稱為齦袋。齦袋內(nèi)容易積存食物碎屑和細菌,一般刷牙、漱口又難以清洗干凈;加之冠部牙齦易因咀嚼食物而引起局部損傷,形成潰瘍。當(dāng)全身抵抗力下降、細菌毒力增強時,便可引起牙冠周圍組織炎癥,即智齒冠周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