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現狀
美國每年90萬人患AMI;22.5萬人死于受治前;12.5萬人現場死亡;早期再灌注治療是改善心室功能和提高生存率的關鍵。
二、迅速診斷和處理AMI需作到
a. 普及AMI診斷及處理知識;b. 社區(qū)醫(yī)療機構作出初步處理;c. 醫(yī)療救助人員應有緊迫感:時間就是心肌,時間就是生命;d. 盡快送到最近能搶救并能完成再灌注治療的醫(yī)院。
三、急診科診斷與處理
1.要求到診病人10分鐘內完成初步評價。
2.20分鐘內確診。
3.立即處理:
(1)鼻導管吸氧;
(2)舌下含化硝酸甘油(除非收縮期血壓<90mmHg心率<50次/分或>100次/分);
?。?)充分鎮(zhèn)痛,嗎啡或度冷丁;
?。?)口服阿斯匹林160-325mg/次;
?。?)12導聯心電圖相鄰ST段抬高1mV高度提示冠狀動脈血栓可作溶栓治療;
?。?)癥狀持續(xù)伴LBBB與ST段抬高者相同;
(7)癥狀持續(xù)但無ST段抬高者,不作溶栓治療;
?。?)ST段抬高采用溶栓采用較安慰劑治療死亡率減低21,癥狀發(fā)生后6小時內受益最大,12小時內溶栓效果仍肯定。癥狀發(fā)作后1小時溶栓,每千例可挽救35個生命,7-12小時溶栓,每千例可挽救16個生命;
?。?)溶栓治療輕度增加顱腦內出血危險性(危險因素,年齡>65歲,體重<70Kg,高血壓和使用tpA.
4.直接PTCA可作為溶栓治療的替代療法一旦開始再灌注治療,病人應住院。[醫(yī)學 教育網 搜集整理]
四、住院治療
一經住院,連續(xù)ECG監(jiān)護,立即測定心肌細胞壞死標志物CK-MB或cTNT、cTNI,密切注視心電和/或血流動力學異常。大多數死亡發(fā)生于入院后前24小時內,至少限制體力活動12小時,住院后前24小時盡量不使用抗心律藥,應備好阿托品、利多卡因、腎上腺素、經皮起搏電極板和經靜脈起搏電極和除顫器。
對大面積前壁AMI或超聲發(fā)現附壁血栓者,主張肝素抗凝治療;溶栓治療后續(xù)用肝素,主要是基于臨床實踐,同時還取決于溶栓藥類型,使用tPA時加用肝素。肝素可增加梗死相關動脈開通性,但不一定改善臨床效果。鑒于GUSTO(Global utilization of Streptokinase and tPA for Occluded Arteries)中加速性tPA+靜脈肝素的臨床效果,使用tPA后,至少采用48小時肝素靜滴。在急診科服阿司匹林后,每日服用同樣劑量阿司匹林。
盡管缺乏結果肯定的資料,但是仍應在無低血壓、心動過緩或明顯心動過速的病人,靜滴硝酸甘油24-48小時,在AMI病人口服硝酸甘油有顧忌,主要是因為不能隨血流動力學改變靈活調整劑量,千萬不能將硝酸甘油作止痛劑。
早期靜注β-受體阻滯劑改為口服治療,幾項研究表明,β-受體阻滯劑降低病殘率和病死率。鈣拮抗劑尚未顯示降低AMI死亡率,在無ST段抬高或LBBB并且無肺瘀血病人,地爾硫卓降低復發(fā)性缺血事件發(fā)生率,AMI病人禁忌使用硝苯地平。對于ST段抬高或LBBB病人,若無低血壓或禁忌癥,應于入院后數小時內開始ACEI治療;以后對CHF和EF<40%者持續(xù)給予ACEI治療;無并發(fā)癥并且超聲心動圖顯示無左室功能障礙者6周后停用ACEI.24小時后繼續(xù)使用阿司匹林和β-受體阻滯劑;連續(xù)靜點硝酸甘油24-48小時;必要時給予硫酸鎂24小時對于使用tPA病人,繼續(xù)靜脈應用肝素48小時。[醫(yī)學教 育網 搜集 整理]
對于AMI后數天或數周出現誘發(fā)或自發(fā)心肌缺血的病人,無論是否作過溶栓治療,均常規(guī)作擇期冠脈造影,并考慮作PTCA或外科搭橋術。對于無并發(fā)癥,并且左室收縮功能良好的AMI病人,常規(guī)作導管介入治療,現有證據表明,這樣做既不挽救心肌,也不能降低再梗塞或死亡率。
對于心包炎性復發(fā)性胸痛病人,口服大劑量阿司匹林(650mg,4-6小時一次)。對于心肌缺血性復發(fā)性胸痛,采用靜點硝酸甘油,止痛劑和抗栓治療(阿司匹林、肝素),同時考慮冠造和血管重建術。
對于CHF病人考慮呋噻米+ACEI硝酸甘油減輕前負荷,硝普鈉減輕后負荷。對于心源性休克,在IABP保護下進行冠造、PTCA或CABG.對于休克、肺淤血、心率>100/分、收縮壓<100mmHg考慮冠造、PTCA等再灌注治療。對于右室梗塞伴心功能障礙時,考慮擴容(生理鹽水)并給予正性肌力藥;AMI時出現房顫,往往是嚴重左室功能障礙的表現。若導致血流動力學障礙或缺血加重,作直流電復律;否則給予β-受體阻滯劑和/或洋地黃,以減慢心室率。出現心室顫動,立即電復律。出現單形性室性心動過速伴心絞痛、肺淤血或低血壓即刻電復律并在此類病人考慮PTCA或CABG;若不伴胸痛、低血壓或肺瘀血,則靜脈使用利多卡因、乙胺碘呋酮、普魯卡因胺。AMI伴有癥狀性竇性心動過緩和Ⅰ°AVBⅡ°一型AVB給予阿托品。臨時心臟起搏用于下列病人:竇緩藥物治療無效、Ⅱ°二型AVB、Ⅲ°AVB、雙束支阻滯、新發(fā)生的束支陰滯、RBBB或LBBB伴有Ⅰ°AVB.
下列病人考慮CABG:PTCA失敗有持續(xù)胸痛,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持續(xù)復發(fā)性缺血,不適合PTCA;心源性休克且冠脈解剖不適合PTCA;心臟機械性損害:如乳頭肌斷裂伴繼發(fā)性二尖瓣關閉不全或室間隔穿孔。
五、準備出院
出院前或出院后短期內,給AMI病人作標準運動試驗(4-7天進行次極量運動試驗,10-14天進行癥狀限制性運動試驗)。其目的是確定病人心肌功能,確定完成家務或工作的能力;評價現有治療藥物的有效性;分析繼發(fā)心臟事件的危險性。聲心動圖是評價病人心肌功能的簡易工具。
六、長期治療
在AMI后相當長時間內,病人應長期使用阿司匹林、ACEI,進低脂飲食并保持標準體重,對于LDL-C>130mmol/L者應給予藥物降脂,使LDL-C<100mmol/L,必須戒煙,最終達到每次快步行走20分鐘,每周至少3次,鼓勵執(zhí)行積極的康復計劃。
七、ACC/AHA對診治措施適應癥禁忌癥表述
I類:指那些已證實/或一致公認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療。
II類:指那些有用和有效性證據矛盾或存在不同觀點的操作或治療。
IIa類:有關證據傾向于有用/有效。
IIb類:有關證據不能說明有用/有效。
III類:已證實和一致公認無用/無效,并在某些病例可能是有害的操作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