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 研究顴骨顴弓骨折的臨床分類與應用。方法 參照Knight和North分類方法,對130例顴骨顴弓骨折病例進行分類。結(jié)合不同類別、手術切口入路、治療方法和治療效果總結(jié)分析。結(jié)果 Ⅱ類骨折齦頰溝切口入路,Ⅲ-Ⅳ類附加冠狀切口、眉弓外切口、眶下眶周切口入路。復雜或陳舊顴骨顴弓骨折應選用半冠狀切口入路。結(jié)論 根據(jù)不同類型骨折的特點,選擇正確的手術入路是達到完善解剖復位及精確內(nèi)固定的保證。
【關鍵詞】 顴骨顴弓骨折 分類 手術入路
現(xiàn)將我科收治的130例顴骨顴弓骨折病例加以總結(jié)分析,對各類骨折手術入路的選擇、固定部位及方法對治療效果的影響、手術復位后美觀及功能不能達到理想效果的原因進行討論和總結(jié)。
材料和方法
1.病例選擇:1990年1月至1997年12月間收治顴骨顴弓骨折患者130例。男性
107例,占82.3%;女性23例,占17.7%.20歲以下18例,占13.8%;21~40歲98例,占75.4%;41~60歲10例,占7.7%;60歲以上4例,占3.1%.
2.骨折分類:術前均攝華氏位和顴弓軸位片,部分病例CT檢查。參照Knight和North對顴骨顴弓骨折的分類方法[1],對其進行了骨折類型分類。Ⅰ類為顴骨顴弓線性骨折,無移位,7例,占5.3%;Ⅱ類為單純顴弓骨折,19例,占14.6%;Ⅲ類為顴骨體骨折后下移位,27例,占20.8%;Ⅳ類為顴骨體骨折后下移位,伴中線旋轉(zhuǎn),43例,占33.1%;Ⅴ類為顴骨體骨折后下移位,伴側(cè)方旋轉(zhuǎn),17例,占13.1%;Ⅵ類為顴骨顴弓粉碎性骨折,17例,占13.1%.其中以Ⅲ、Ⅳ、Ⅴ類骨折臨床多見。為87例,占66.9%.
3.各類骨折手術及治療:①Ⅰ類骨折7例均保守治療。②Ⅱ類骨折19例,15例采用上頜齦頰溝切開復位,未固定,1例顴弓下小切口用單齒鉤復位法復位,另3例未手術(1例為顴弓雙線骨折,骨折片輕微外凸移位。另2例骨折線發(fā)生于顴骨顳突部呈V形凹陷)。③Ⅲ類骨折27例,24例手術治療。2例因年齡大,經(jīng)濟狀況不佳未治。1例為陳舊性顴骨顴弓骨折伴陳舊性雙上頜骨、髁突骨折,僅手術解決開口困難,顴骨顴弓骨折未治。24例手術的病例中,單純采用上頜齦頰溝切口10例,其中8例顴上頜縫處行小鈦板堅固內(nèi)固定,2例未固定。7例采用上頜齦頰溝切口并附加下瞼緣切口及眶周疤痕切口,在顴頜縫處小鈦板堅固內(nèi)固定。④Ⅳ類顴骨顴弓骨折43例。4例為陳舊性骨折,2例無明顯功能障礙,取髂骨植骨修復凹陷畸形,2例作喙突切除術,解決開口困難。2例因年齡較大,功能障礙不明顯未手術。37例手術治療的病例中,采用上頜齦頰溝切口35例,其中6例附加下瞼緣或眶下切口,8例附加眉弓切口,9例附加半冠狀切口,5例結(jié)合原眶周疤痕切口。采用顴額縫、顴上頜縫、眶下緣或顴弓根部三點固定9例;采用顴額縫、顴上頜縫或眶下緣、顴弓處兩點固定18例;采用顴上頜縫或眶下緣或顴額縫一點固定9例。1例復位后未固定。⑤Ⅴ類顴骨顴弓骨折17例。1例未治、16例手術治療。均采用上頜齦頰溝切口,3例附加下瞼緣切口,6例附加眉弓切口,5例附加半冠狀切口。采用顴額縫、顴上頜縫、眶下緣或顴弓根部三點固定7例,采用顴額縫、眶下緣或顴頜縫兩點固定6例,單純一點固定3例。⑥Ⅵ類骨折17例。1例因年齡大開閉口功能障礙不明顯,未手術。3例陳舊性骨折病例,患者要求以解決開閉口功能障礙為主。13例手術治療病例中,9例采用上頜齦頰溝切口,4例采用半冠狀切口,2例附加眉弓切口,2例附加下瞼緣切口。顴額縫、眶下緣、顴頜縫三點固定5例;顴頜縫、顴額縫或眶下緣兩點固定4例;單純一點固定3例,未固定1例。
4.術后復位效果判定標準:部分病例,術中直視下觀察復位情況,觀察顴牙槽嵴、眶下緣及顴額縫處骨折復位與解剖形態(tài)恢復情況。全部病例分析術后X線片,按顴弓外形、眶下緣連續(xù)程度、顴上頜弧度、骨折斷端縫隙及移位的改變,效果分優(yōu)、良、差三類。優(yōu):解剖復位。即恢復顴弓正常解剖弧度,恢復眶下緣、顴上頜弧度解剖形態(tài),顴額縫處無間隙影像。良:部分達到解剖復位。即眶下緣連續(xù)程度、顴上頜弧度、顴額縫處有一處復位不完善者。差:眶下緣連續(xù)程度、顴上頜弧度、顴額縫處有兩處以上未達到理想復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