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適應證]
四肢主要動脈的血栓栓塞,除有些部位(如上肢腋動脈)常有足夠的側支循環(huán),經(jīng)過積極的非手術治療,能夠維持充足的血運,可以不需進行手術外;在其他部位一經(jīng)確診,不管病肢的側支循環(huán)是否充足,均應考慮手術摘除,以防血栓向遠端及近端延伸,使病肢發(fā)生不可逆的缺血性變化。尤其在下肢,非手術治療多不易見效,病肢即使不發(fā)生壞疽,也將造成長期的慢性缺血性改變而致殘廢。
手術應越早施行越好,最好在發(fā)病6~8小時內;但并不受這一時間的限制,有的病例在發(fā)病數(shù)日后,手術仍能成功。凡是病肢尚未明顯壞疽,遠端血管內血液尚未凝因時,手術都有成功的可能。
腹主動脈分叉處血栓摘除手術對病人的負擔雖然較重,但如果不給予積極治療,則將導致死亡,所以手術更屬必要。除病人已處于瀕死狀態(tài)者外,均應盡量爭取手術的機會而不可輕易放棄。腹主動脈分叉處血栓,可經(jīng)腹部或股部的途徑摘除。任何一種途徑都不一定能單獨取得滿意效果,而常需聯(lián)合使用,故應同時作好兩種途徑的準備。一般先采用經(jīng)腹部途徑;但對某些心臟病嚴重的病人,可先切開股動脈摘除血栓。如不能解除血栓阻塞時,再加作經(jīng)腹部途徑手術。下面以腹主動脈分叉處血栓摘除術為例加以介紹。
[術前準備]
1.定位 從病肢的顏色、溫度、感覺、脈搏等(或必要時作動脈造影)判定血栓阻塞的部位。
2.皮膚準備 腹部和雙側下肢均應準備。
3.出血、凝血和凝血酶原時間的測定 以備術中和術后可能需要的抗凝治療。
4.抗凝劑 手術前可以開始使用抗凝劑,通常靜脈注射肝素50~100mg,每6小時1次,保持凝血時間在15分鐘左右。在使用抗凝劑中,可以照樣進行經(jīng)股動脈途徑的手術,因股動脈顯露容易,止血簡單,不順利考試多顧慮術后出血問題;但要盡量避免經(jīng)腹部途徑,如必須采用時,則應在最后一次肝素注射4小時以后,或在使用等量的魚精蛋白以中和肝素后再開始手術。
5.交感神經(jīng)節(jié)阻滯 一般阻滯兩側第2、3腰交感神經(jīng)節(jié),每處注1%普魯卡因10ml以解除病肢血管的反射性痙攣,緩和缺血及減少疼痛。為了爭取時間及早施行血栓摘除術,可不強調在術前使用;但對于延期手術或術后的病例,交感神經(jīng)節(jié)阻滯很有作用。在使用抗凝劑期中,則應慎重采用交感神經(jīng)節(jié)阻滯,以免引起深部組織血腫。
6.解痙藥物的應用 解痙藥物(例如在血栓阻塞部位以上的動脈內注射罌粟鹼0.03g,或1%普魯卡因5~10ml,每日3~4次),對于解除血管痙攣也有作用,但不很可靠。
7.病肢處理 保持病肢于通常室溫下,放在略低于心臟水平位,并用大量棉墊包裹,以免遭受外傷和壓迫,又可保暖。冷凍會引起血管收縮,加熱將增加局部的新陳代謝,反而促使組織壞死,均應禁用。
8.心臟病治療 大量使用洋地黃或利尿劑,可以促使血栓的擴大,須加注意。而血栓摘除本身,尤其在局麻下經(jīng)股動脈途徑進行的手術,卻可減輕心臟的負擔。因此,并有嚴重心臟病的病人在適當處理心臟病的同時,應爭取及早施行血栓摘除手術。
[麻醉]
經(jīng)腹部途徑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經(jīng)股部途徑常用局麻。
[手術步驟]
1.體位 仰臥位。整個腹部、腹股溝部和雙側大腿至膝關節(jié)稍下處皮膚,均應消毒。
?、徘锌?/P>
?、瓶刂平?、遠端動脈
2.切口、顯露 腹部正中切口或左側正中旁切口[圖1 ⑴].進腹后,用紗布墊分別將橫結腸推向上方,將小腸推向右方,以顯露腹主動脈下段及其分叉處。沿主動脈及雙側髂動脈切開后腹膜,觀察及捫診確定栓塞的部位及范圍。在血栓阻塞近端,動脈搏動明顯有力;但從阻塞部開始,搏動即突然消失。阻塞處動脈膨大、發(fā)硬、管壁呈紫紅色。阻塞遠端的動脈往往因痙攣而變細。探查時,手法要輕柔溫和,以免血栓碎塊脫落到遠側動脈去。
3.控制動脈 先稍分離雙側髂總動脈的遠段,各繞一紗布帶或細軟膠皮管,分別注入20mg肝素液,然后拉緊紗布帶或另加無損性血管夾,以防血栓向遠側播散。再環(huán)行分離血栓阻塞部上方的腹主動脈,繞一紗布帶或細軟膠皮管,并安好主動脈鉗,但暫不閉合[圖1⑵].如無合適的主動脈鉗,可將紗布帶繞雙圈拉緊止血。
⑶切開腹主動脈
?、葦D出血栓
4.切開腹主動脈并摘除血栓 手分叉處上方縱行切開血栓阻塞部位的腹主動脈前壁約2cm長,主要的血栓塊即從切口突出[圖1 ⑶].再用手指先在一側髂總動脈向上輕擠,后在另一側輕擠,把分叉以下的血栓塊從切口擠出。如血栓未被完全擠出,可用手指同時從上而下輕緩擠壓,較堅韌的血栓,可被整塊驅出[圖1 ⑷].驅出血栓后,隨即拉緊紗布帶(或閉合主動脈鉗)。
?、刹迦胨芰瞎埽鲞h端血栓
?、式?jīng)股動脈逆行沖洗
圖1 主動脈分叉處血栓摘除術(經(jīng)腹部途徑)
交替開放左、右髂總動脈的血管夾,利用逆行血流沖出剩余的碎血栓塊,并檢查遠側動脈是否通暢。如果血液逆行沖出迅速,表示血栓已安全清除。但若逆流緩慢,應先阻斷髂內動脈,然后用粗細合適的塑料吸引管從主動脈切口插入髂外動脈遠端,吸出遺留的血栓塊[圖1 ⑸].如仍不通暢,則需于該側股動脈處另作切口。先用手指沿股動脈從下而上擠出血栓塊,并用注射器針頭刺入股動脈內用生理鹽水或淡肝素液逆行沖洗[圖1 ⑹];必要時,切開股動脈,用吸引管吸引(見下節(jié)經(jīng)股部途徑血栓摘除術)。
5.縫合動脈 用細絲線或尼龍線連續(xù)或間斷褥式外翻縫合腹主動脈切口。在縫合最后2~3針之前,松開雙側髂總動脈的血管夾,使動脈內充滿血液、排出氣體。然后繼續(xù)縫完并結扎,再慢慢松開腹主動脈的止血帶或主動脈鉗。如切口尚有出血,一般用干紗布輕壓幾分鐘即可止血,也可用明膠海綿壓迫止血,必要時加作1~2針間斷縫合。
6.檢查動脈遠段血運 放松主動脈鉗后,檢查雙側髂動脈、股動脈和腘動脈的搏動。如股動脈搏動捫不清,須在關閉腹腔前探查股動脈,將其切開后用吸引管吸引。腘動脈或足背動脈的搏動恢復較慢,尤其是在心臟病和栓塞時間較長的病人,術后可加作腰交感神經(jīng)節(jié)阻滯術。
7.縫合腹壁切口 徹底止血后,縫合后腹膜切口,逐層縫合腹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