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12月31日 14:00-18:00
詳情時間待定
詳情門脈性肝硬變(portal cirrhosis),舊稱雷奈克(Laennec)肝硬變,相當于小結節(jié)型肝硬變。為各型肝硬變中最常見者。本病在歐美因長期酗酒者引起多見(酒精性肝硬變),在我國及日本,病毒性肝炎則可能是其主要原因(肝炎后肝硬變)。
【門脈性肝硬變病因和發(fā)病機制】
1.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尤以乙型慢性活動性肝炎是肝硬變的主要原因,其中大部分發(fā)展為門脈性肝硬變。在肝硬變患者肝內常顯HBsAg陽性。其陽性率高達76.7%。另外,近年明確的丙型肝炎,大部可轉為慢性,由慢性活動性肝炎轉為肝硬變者達35%。
2.慢性酒精中毒在歐美國家因長期酗酒引起的肝硬變可占總數的40%~50%。
3.營養(yǎng)缺乏此項因素作為肝硬變的原因尚有爭議。動物實驗表明,飼喂缺乏膽堿或蛋氨酸食物的動物,可經過脂肪肝發(fā)展為肝硬變。
4.毒物中毒某些化學毒物對肝有破壞作用,長期作用可引起肝硬變。臨床上偶有因含砷的殺蟲劑、辛可芬、四氯化碳、黃磷等慢性中毒引起肝硬變的報告。
上述各種因素首先引起肝細胞脂肪變、壞死及炎癥等,以后在壞死區(qū)發(fā)生膠原纖維增生。后者主要來自增生的纖維母細胞、局部的貯脂細胞及因肝細胞壞死,局部的網狀纖維支架塌陷,網狀纖維融合形成膠原纖維(無細胞硬化)。初期增生的纖維組織雖形成小的條索但尚未互相連接形成間隔而改建肝小葉結構時,稱為肝纖維化。為可復性病變,如果病因消除,纖維化尚可被逐漸吸收。如果繼續(xù)進展,小葉中央區(qū)和匯管區(qū)等處的纖維間隔互相連接,終于使肝小葉結構和血液循環(huán)被改建而形成肝硬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