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內科學名詞解釋復習重點:
1.繼發(fā)齲(secondary caries):齲病治療后,由于充填物邊緣或窩洞周圍牙體組織破裂,形成菌斑滯留區(qū),或修復材料與牙體組織不密合,留有小的縫隙,這些都可能成為致病條件,產生齲病,稱繼發(fā)齲。
2.猛性齲(rampant caries):急性齲中有一種類型,其病程進展很快,多數(shù)牙在短期內同時患齲,又稱猛性齲,常見于頜面及頸部接受放射治療的患者,也稱放射性齲。
3.牙本質過敏癥(dentine hypersensitivity):又稱過敏性牙本質,是牙在受到外界刺激,如溫度(冷、熱)、化學物質(酸、甜)以及機械作用(摩擦或咬硬物)等所引起的酸痛癥狀。
4.磨耗(attrition):如果磨損是在正常咀嚼過程中造成的,這種生理性磨損稱為咀嚼磨損,亦稱磨耗。
5.牙內吸收(internal resorption):是指正常的牙髓組織肉芽性變,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分化出的破牙本質細胞從髓腔內部吸收牙體硬組織,致髓腔壁變薄,嚴重者可造成病理性牙折。
6.工作長度(working length):從牙冠參照點(切端、牙尖或洞緣)到根管的根尖狹窄部的長度,即為根管預備的長度。
7.萎縮(atrophy):為組織細胞的體積變小,但數(shù)量不減少。
8.梅羅三聯(lián)征(Melkersson=Rosenthal syndrome):以復發(fā)性口面部腫脹、復發(fā)性面癱、裂舌三聯(lián)征為臨床特征。
9.生物學寬度(biological width,BW):通常將齦溝底與牙槽嵴頂之間的恒定距離稱為生物學寬度。
10.齦上潔治術(supragingival scaling):是指用潔治器械去除齦上牙石、菌斑和色漬,并磨光牙面,以延遲菌斑和牙石再沉積。
11.新附著(new attachment):指在原來已暴露于牙周袋內的病變牙根面上有新的牙骨質形成,其中有新生的牙周膜纖維埋入,這些纖維束的另一端埋入新形成的牙槽骨內,形成新的有功能性的牙周支持組織。
12.齦下刮治術(subgingival scaling):是用比較精細的齦下刮治器刮除位于牙周袋內根面上的牙石和菌斑,同時刮除牙根表面感染的病變牙骨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