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yī)學教育網小編整理了谷芽的中藥鑒定要點如下,請各位中藥學職稱考生仔細查看。
【來源】禾本科植物粟Setaria italica (L.) Beauv,的成熟果實經發(fā)芽干燥而成(也有用稻的穎果經發(fā)芽而成)。
【產地分布】全國各地均產。
【采收加工】將粟谷用水浸泡后,保持適宜的濕度、溫度,待須根長至約4毫米時,干燥。
【藥材性狀】類圓形,直徑約2毫米,頂端鈍圓,基部略尖。外殼為革質的稃片,淡黃色,具點狀皺紋,下端有初生的細須根,長2~5毫米,剝去稃片,內含淡黃色或黃白色穎果(小米)1粒。無臭,味微甘。 出芽率不得少于85%。
【性味歸經】性溫,味甘。歸脾經、胃經。
【功效與作用】消食和中、健脾開胃。屬消食藥。
【臨床應用】用量9~15克。用治食積不消、腹脹口臭、脾胃虛弱、不饑食少等。
【化學成分】主要含酵母菌、淀粉酶、維生素、淀粉、麥芽糖、膽堿、多種氨基酸等成分。
【使用禁忌】胃下垂者忌用。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知識請關注醫(yī)學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