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壤的凈化作用:
1.物理凈化作用 土壤是一個多相的疏松多孔體,進入土壤中的難溶性固體污染物可被土壤機械阻留;可溶性污染物可被土壤水分稀釋,降低毒性,或被土壤固相表面吸附,但可隨水遷移至地表水或地下水層;某些污染物可揮發(fā)或轉化成氣態(tài)物質通過土壤孔隙遷移到大氣介質中。
2.化學凈化作用 污染物進入土壤后,可以發(fā)生一系列化學反應。如凝聚與沉淀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絡合-螯合反應、酸堿中和反應、水解、分解化合反應,或者發(fā)生由太陽輻射能和紫外線等引起的光化學降解作用等。通過上述化學反應使污染物分解為無毒物質或營養(yǎng)物質。但對于性質穩(wěn)定的化合物如多氯聯(lián)苯、稠環(huán)芳烴、塑料和橡膠等難以被化學凈化;重金屬通過化學凈化不能被降解,只能使其遷移方向發(fā)生改變。
3.生物凈化作用 土壤中存在大量依靠有機物生存的微生物,它們具有氧化分解有機物的巨大能力,是土壤環(huán)境自凈作用中最重要的凈化途徑之一。各種有機污染物在不同條件下分解的產物多種多樣,并最終轉化為對生物無毒的物質。
?。?)病原體的死滅:病原體進入土壤后,受日光的照射,土壤中不適宜病原微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條件,微生物間的拮抗作用,噬菌體作用,以及植物根系分泌的殺菌素等許多不利因素的作用下而死亡。
(2)有機物的凈化:土壤中的有機污染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使有機物逐步無機化或腐殖質化。
含氮有機物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氨或氨鹽,稱為氨化階段。在氧氣充足和亞硝酸菌的作用下,氨被氧化成亞硝酸鹽,進一步在硝酸菌的作用下氧化成硝酸鹽,稱為硝化階段。不含氮有機物也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發(fā)生分解。含碳有機物在氧氣充足的條件下最終形成二氧化碳和水,在厭氧條件下則產生甲烷。含硫和磷的有機物,在氧氣充足的條件下最終分別形成硫酸鹽或磷酸鹽。在厭氧條件下則產生硫醇、硫化氫或磷化氫的等惡臭物質,與含氮、碳有機物產生的氨、甲烷等一起以惡臭污染環(huán)境。
有機物在土壤微生物的參與下不斷分解又不斷合成,最后變成腐殖質(humus)的過程稱為有機物的腐殖化。腐殖質的成分很復雜,其中含有木質素、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腐殖酸等。腐殖質的化學性質穩(wěn)定,病原體已經死滅,不招引蒼蠅,無不良氣味,質地疏松,在衛(wèi)生上是安全的,又是農業(yè)上良好的肥料。常用的人工堆肥法就是使大量有機污染物在短時間內轉化為腐殖質而達到無害化的目的。
土壤中的污染物被生長的植物所吸收、降解,并隨莖葉、種子離開土壤;或被土壤中的蚯蚓等軟體動物所食用等也屬于土壤環(huán)境生物凈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