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3月12日 19:00-21:00
詳情
3月7日 18:00-22:00
詳情一、苔質
1.厚薄
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氣之深淺。外感疾病初起在表,病情輕淺,或內傷病病情較輕,胃氣未傷,可見到薄苔。舌苔厚或舌中根部尤著者,多提示外感病邪已入里,或胃腸內有宿食,或痰濁停滯,病情較重。舌苔由薄轉厚,提示邪氣漸盛,為病進;舌苔由厚轉薄,或舌上復生薄白薪苔,提示正氣勝邪,為病退的征象。如薄苔突然增厚,提示邪氣極盛,迅速入里;苔驟然消退,為正不勝邪,或胃氣暴絕。
2.潤燥
主要反映體內津液的盈虧和輸布情況?;樗疂裰皟染鄣谋憩F(xiàn),醫(yī)學敎育網搜集整理主痰飲、主濕。燥苔提示體內津液已傷。高熱、大汗、吐瀉后,導致津液不足,而見燥苔。糙苔可由燥苔進一步發(fā)展而成。多見于熱盛傷津之重證。
3.腐膩
主要測知陽氣與濕濁的消長。舌苔薄膩,或膩而不板滯者,多為食積,或脾虛濕困;舌苔白膩而滑者,為痰濁、寒濕內阻;舌苔黏膩而厚,口中發(fā)甜,是脾胃濕熱;舌苔黃膩而厚,為痰熱、濕熱、暑濕等邪內蘊。
腐苔多因陽熱有余,蒸騰胃中穢濁之邪上泛,聚積舌面,主食積胃腸,或痰濁內蘊。膿腐苔,多見于內癰或邪毒內結,是邪盛病重的表現(xiàn)。病中腐苔漸退,續(xù)生薄白新苔,為正氣勝邪,病邪消散之象。
4.剝(落)苔
舌面光潔如鏡者,稱為鏡面舌。舌苔不規(guī)則地剝脫,邊緣凸起,界限清楚,形似地圖,部位時有轉移者,稱為地圖舌。舌苔剝脫處,舌面不光滑,仍有新生苔質顆粒,或舌乳頭可見者,稱為類剝苔。
一般主胃氣不足,胃陰枯竭或氣血兩虛,亦是全身虛弱的一種征象。
舌紅苔剝多為陰虛;舌淡苔剝或類剝苔,多為血虛或氣血兩虛。鏡面舌色紅絳者,為胃陰枯竭。
5.真、假苔
對辨別疾病的輕重、預后有重要意義。病之初期、中期,舌見真苔且厚,為胃氣壅實,病較深重;久病見真苔,說明胃氣尚存。新病出現(xiàn)假苔,乃邪濁漸聚,病情較輕;久病出現(xiàn)假苔,是胃氣匱乏,病情危重。
二、苔色
1.白苔
可為正常舌苔,病中多主表證、寒證、濕證,亦可見于熱證。
苔薄白而潤,可為正常舌象,或為表證初起,或是里證病輕,或是陽虛內寒。苔薄白而滑,多為外感寒濕,或脾腎陽虛,水濕內停。苔薄白而干,多由外感風熱所致。
苔白厚膩,多為濕濁內停,或為痰飲、食積。苔白厚而干,主痰濁濕熱內蘊;苔白如積粉,捫之不燥者,稱為積粉苔,常見于瘟疫或內癰等病,系穢濁濕邪與熱毒相結而成。苔白而燥裂,粗糙如砂石,提示燥熱傷津,陰液虧損。
2.黃苔
主熱證、里證。苔色愈黃,說明熱邪愈甚。舌尖苔黃,為熱在上焦;舌中苔黃,為熱在胃腸;舌根苔黃,為熱在下焦;舌邊苔黃,為肝膽有熱。
舌苔由白轉黃,或呈黃白相兼,為外感表證處于化熱入里,表里相兼階段。
薄黃苔提示熱勢輕淺,多見于風熱表證,或風寒化熱入里。苔淡黃而潤滑多津者,稱為黃滑苔,多為陽虛寒濕之體?;驗闅庋澨?,復感濕熱之邪所致。
苔黃而干燥,甚至苔干而硬,顆粒粗大,捫之糙手者,稱黃糙苔;黃黑相兼,如燒焦的鍋巴,稱焦黃苔。均主邪熱傷津,燥結腑實之證。黃苔而質膩者,稱黃膩苔,主濕熱或痰熱內蘊,或為食積化腐。
3.灰黑苔
主陰寒內盛,或里熱熾盛等。
灰黑苔可見于熱性病中,亦可見于寒濕病中,醫(yī)學敎育網搜集整理但無論寒熱均屬重證,黑色越深,病情越重。
苔質的潤燥是辨別灰黑苔寒熱屬性的重要指征。在寒濕病中出現(xiàn)灰黑苔,其舌苔灰黑必濕潤多津;在熱性病中出現(xiàn),其舌苔灰黑必干燥無津液。
3月12日 19:00-21:00
詳情3月7日 18:00-22: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