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fā)生率約為用藥人數(shù)的0.7%~10%,而且過敏性休克的發(fā)生率也最高,(主管藥師藥理學輔導精華)醫(yī)學教育網(wǎng)|收集整理這是青霉素的一大缺點。該反應大多發(fā)生在已往接受過該藥治療的患者,但也可在首次用藥后發(fā)生,后者可能與“隱性接觸”有交,如飲用注射青霉素奶牛的牛奶,使用污染青霉素的注射器,經(jīng)常在有青霉素環(huán)境中工作,或患有皮膚霉菌?。僧a生類似青霉素的物質)造成機體致敏。過敏反應與用藥劑量無關,敏感個體在接觸微量的青霉素后即可發(fā)生,通常由青霉素本身及降解產物(青霉素噻唑酸、青霉烯酸)產生不同抗原決定簇引起,當其進入機體后,分子中的β-內酰胺環(huán)打開與血漿和組織蛋白結構中的氨基共份結合,形成青霉素噻唑蛋白,并且相互聚合形成青霉素噻唑聚合物,由半抗原形成全抗原。其中一種是主要決定簇(亦稱大抗原決定簇),它誘導產生的抗體為IgG、IgM和少量IgE,與形成ⅡⅢ型變態(tài)反應中的溶血性貧血、血清病樣反應有關。另一種為次要決定簇(亦稱小抗原決定簇),其產生的抗體為IgE,與形成I型變態(tài)反應(包括過敏性休克)有關。其中青霉素烯酸還可與體內半胱氨酸之間的二硫鍵結合,生成青霉素烯基蛋白,是引起遲發(fā)過敏反應的主要原因。這些抗體可吸附于肥大細胞和嗜酸堿性細胞表面,當再次接觸到青霉素抗原時,兩者相互作用(一分子抗原上所含兩個以上抗原決定簇與兩分子抗體形成橋式結合),最終導致組織胺、慢反應物質、緩激肽和乙酰膽堿等活性物質的釋放,從而產生各種不同過敏反應。青霉素及基降解產物還可通過接觸,與表皮蛋白結合,產生皮膚過敏癥狀(如皮疹、皮炎),此型以細胞免疫為主,與抗體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