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體的主要固位力來自于摩擦力和黏著力。
1.摩擦力是兩個相接觸而又相對運動的物體間所產(chǎn)生的相互作甩力。摩擦力的最大值,與兩物體間所受垂直壓力成正比。所受的垂直壓力越大,摩擦力也越大。若在同樣接觸情況下,接觸面積越大,壓力越大,摩擦力也越大。兩物體間接觸的密合程度,與摩擦力成正比。接觸越密合,摩擦力越大。若接觸的面積和密合度相同,但接觸的形式不同,所產(chǎn)生的摩擦力也不同,例如,鑲嵌接觸的摩擦力,大于環(huán)抱式接觸的摩擦力;而長方形接觸的摩擦力,又較梯形者為大。
為了利用摩擦力和榫合力增強修復體的固位,在預備患牙牙體時可采用以下措施:
(1)修復體與制備牙的接觸面要密合,越密合越好。
(2)盡可能增大接觸面積,接觸面積越大,摩擦力也越大。因此,要求窩洞的深度深及牙本質(zhì)內(nèi),并具有適宜的高度,增加摩擦力。
(3)患牙制備時,其軸面應(yīng)近于平行,各軸面越平行,固位也越好。但為了便于修復體的取戴,各軸面可向切(牙合)方稍許聚合。但一般聚合不宜超過5°,以2°~5°為宜,否則固位力將大大減小。
(4)點角、線角要清楚以增大摩擦力,否則修復體受力后易移位或脫落。
(5)設(shè)計各種固位形狀,以增大摩擦力,并加強抵抗側(cè)向外力,如設(shè)計箱狀、鳩尾、針道、溝形等。
2.黏著力修復體的固位作用,主要依靠患牙洞形預備時所采用的固位形,粘固劑只能用作為修復體與制備牙間的封閉劑,有防止與戴入道相反的方向脫位的作用。當用粘固劑黏著時,粘固劑內(nèi)的微小針狀粒體,一端進入修復體表面不規(guī)則的微小孔隙中,一端進入不規(guī)則的牙面或牙本質(zhì)小管內(nèi),達到粘固作用。
影響?zhàn)ぶΥ笮〉囊蛩兀?
(1)黏著力與黏著面積成正比,在同樣情況下,黏著面積大,黏著力就強。
(2)黏著力與粘固劑的厚度成反比。粘固劑厚,則抗折斷力弱,黏著力小。粘固劑薄,抗折斷力則強,黏著力就大。因此,應(yīng)要求黏著面盡量密合。
(3)粘固劑的稠度應(yīng)適當,過稀過稠都影響?zhàn)ぶ?。常用的磷酸鋅粘固劑,其稠度以調(diào)和刀粘起粘固劑時,呈長絲狀為宜。過稀其黏著力及抗壓碎力差,且游離磷酸刺激牙髓。過稠則不但凝固快,不便操作,且涂布不勻,增加粘固劑的厚度,影響修復體的準確就位。
(4)修復體或制備牙的黏著面上有水分、氧化物、油質(zhì)殘渣等異物,都會影響?zhàn)ぶΑR虼?,要在牙的窩洞及調(diào)拌器均清潔與于燥的環(huán)境下,黏著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