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性紫癜是由于機體對某種物質過敏導致全身小血管受損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皮膚、粘膜、關節(jié)腔或內臟器官都可發(fā)生出血,因出血的部位和程度不同而出現(xiàn)不同的癥狀,臨床以皮膚紫癜為主要癥狀,還常有關節(jié)腫痛、腹痛、血便、血尿等癥狀,部分患兒有復發(fā)傾向。過敏性紫癜發(fā)病機制有一下兩類情況:
1.速發(fā)型過敏反應:由致敏原與體內蛋白質結合,形成抗原。產生的IgE抗體吸附在肥大細胞上,釋放出組胺及慢反應物質(SRS-A)。這類物質引起小動脈及毛細血管擴張,血管通透性增加。
2.免疫反應:是由于抗原-抗體復合物的形成所致。這類可溶性、小分子的復合物可刺激嗜堿粒細胞釋放組胺及5-羥色胺,也可沉著于血管壁及腎小球的基底膜上激活補體,引起組織損傷。
中醫(yī)認為病理性質有虛實之分,實癥為氣火亢盛,血熱妄行;虛癥有二:一為陰傷虛火妄動,灼傷血絡,一為氣虛不能攝血,總之,因氣火逆亂,血不能循經致絡傷血溢,病因以感受外邪,飲食失節(jié),淤血阻滯,久病氣虛血虧為主。西醫(yī)認為該病屬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機體對某些過敏物質發(fā)生變態(tài)反應而引起毛細血管通透性及脆性增高,導致皮下組織、黏膜及內臟器官出血及水腫。過敏原有細菌(溶血性鏈球菌,結核桿菌),病毒(風疹、水痘),寄生蟲(蛔蟲、鉤蟲)等感染引起。也可由動物性異體蛋白引起,如魚、蝦、蟹等,亦可由抗生素(青霉素,鏈霉素),磺胺藥,解熱鎮(zhèn)痛藥(水楊酸類,保泰松),鎮(zhèn)靜劑(苯巴比妥類),激素類(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抗結核藥(對氨柳酸、異煙肼)等藥物引起,還可由其他因素如:寒冷,花粉,外傷,昆蟲咬,預防接種等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