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關于一般傷口縫合的敘述中,哪項是錯誤的
A.縫線包括的切口兩側組織應等量、對稱
B.縫合順序應是先固定側,后游離側
C.縫針應垂直進入組織,避免創(chuàng)緣過度外翻或內(nèi)卷
D.縫合應在無張力或最小張力下進行
E.在口角、眼瞼等功能部位應避免過長的直線縫合
【提問】老師,縫合就是先從固定側進針,在從游離側出針,為什么錯了
【回答】 答復:您好!
教材在講述該問題時,提到下述內(nèi)容:
縫合的基本要求
(1)切口兩側組織要接觸良好,縫線包括的兩側組織應該等量、對稱,避免留有死腔,否則將出現(xiàn)積血或積液,不但會延遲愈合過程,而且易導致感染。
(2)縫合應在無張力或最小張力下進行,以免術后裂開和愈后瘢痕過粗。根據(jù)手術性質(zhì)、部位和術中情況確定合適的針距和邊距,整形手術對此要求更高。
(3)縫合順序應是先游離側,后固定側,相反則易撕裂組織。
(4)縫合面頸部皮膚時,除沿凹陷皺紋的切口可作內(nèi)卷縫合、使瘢痕與皺紋的深淺一致外,均要防止創(chuàng)緣內(nèi)卷及過度外翻,以免導致感染的愈合后瘢痕明顯。為此,縫合應包括皮膚全層,進針時針尖與皮膚垂直,并使皮膚切口兩側進針間距等于或略小于皮下間距,才可達到滿意效果。切口兩側進出針間距大于皮下間距,造成皮膚創(chuàng)緣內(nèi)卷;相反,進出針間距小于皮下間距則皮膚創(chuàng)緣呈現(xiàn)過度外翻。
(5)皮膚縫合進針點離創(chuàng)緣的距離(邊距)和縫合間隔密度(針距)應以保持創(chuàng)緣接觸貼合而無裂隙為原則,具體要求因手術性質(zhì)和部位而有所不同。一般整復手術以縫合邊距2~3mm、針距為3~5mm,頸部手術縫合邊距為3mm、針距5mm為宜,而組織極易撕裂的舌組織縫合時,邊距和針距均應增至5mm以上。
(6)縫合的組織之間不能夾有其他組織,以免影響愈合。
(7)縫合后打結的松緊要適度,過緊不但壓迫創(chuàng)緣,影響血供,導致邊緣壞死和術后遺留縫線壓跡,而且可造成組織撕裂;過松則使創(chuàng)緣接觸不良,出現(xiàn)裂隙,以致發(fā)生滲血、感染,還可使組織愈合過程中瘢痕增粗。
(8)在功能部位(如口角、下瞼等)要避免過長的直線縫合,否則愈后瘢痕直線收縮,導致組織器官移位,臨床上常以對偶三角瓣法換位呈“Z”曲線縫合。
(9)選用合適的縫線,口腔頜面外科常用l~0、3~0和1號線,應根據(jù)不同情況選用。
(10)張力過大的創(chuàng)口縫合,應作潛行分離和減張縫合。
【追問】老師請講下角形切口的縫合原則?
【回答】學員dx050914,您好!您的問題答復如下:
角形切口縫合中也要采用縫合的基本原則如上。教材中沒有單獨的角形切口的縫合原則。
祝您順利通過考試!
★問題所屬科目:口腔執(zhí)業(yè)醫(yī)師---口腔頜面外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