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連接體的類型具體是什么?有很多口腔主治醫(yī)師考生都比較關注,為了幫助大家了解,醫(yī)學教育網為大家整理如下:
1)腭桿:位于上頜腭部,因所在位置不同,又分前腭桿、后腭桿和側腭桿三種。
A.前腭桿:位于腭隆突的前部,腭皺襞的后部,大約位于雙側第一前磨牙之間的位置。薄而寬,厚度約1mm,寬度6~8mm,離開齦緣4~6mmn。與黏膜組織密合無壓力。
B.后腭杄:位于腭隆突之后、顫動線之前,兩端稍微彎向前至第一、二磨牙之間。后腭桿的厚度為1.5~2mm,寬度約為3.5mm。后腭杄與黏膜輕輕接觸。
C.側腭桿:位于腭隆突的兩側,離開齦緣4~6mm,與牙弓并行,寬度為3~3.5mm,厚度為1~1.5mm。注意當聯合使用前、后、側腭桿作為大連接體時,前腭桿后緣和后腭桿前緣之間的距離應不少于15mm。
2)腭板:由前腭桿向前伸展至前牙舌隆突之上而形成前腭板;若向左右兩側延伸則形成馬蹄狀腭板(U型板);如再與后腭桿連接,則呈開“天窗”式腭板或稱前后桿聯合連接體;如果覆蓋全腭區(qū),則形成全腭板。
3)舌桿
A.位置:位于下頜舌側齦緣與舌系帶黏膜皺褶之間,距齦緣3~4mm。
B.厚、寬度:一般厚2~3mm,寬3~4mm,邊緣薄而圓鈍,前部應較厚,后部簿而寬,以利于使其具有足夠強度并較舒適。
C.與黏膜的關系:為了防止義齒受力下沉后舌桿壓迫軟組織,舌桿與黏膜間應預留適當的緩沖間隙,緩沖量根據下頜舌側牙槽骨的三種形態(tài)有所不同。垂直型者舌桿與黏膜平行接觸緩沖量最??;斜坡型舌杄與黏膜略分離,緩沖量一般為0.3~0.5mm;倒凹型者的舌桿應放在倒凹以上或在倒凹區(qū)留出空隙,并在骨突區(qū)充分緩沖。
4)舌板:舌板是金屬鑄造而成的舌側高基托,覆蓋在下前牙的舌隆突區(qū)之上,進入牙間舌外展隙,舌板上緣呈扇形波紋狀。舌板常用于口底淺、舌側軟組織附著過高、舌隆突明顯者,尤其適用于前牙松動需夾板固定者,舌系帶附著高,不能容納舌桿者,以及倒凹過大等不宜使用舌桿者。
5)唇、頰桿:前牙或前磨牙區(qū)過于舌向或腭向位,組織倒凹大,影響義齒就位或因舌系帶附著接近齦緣,不易安放舌基托或舌桿者,可選用唇、頰連接桿。唇頰桿的邊緣應該離開齦緣3~4mm。
推薦閱讀:
以上“大連接體的類型具體是什么?”由醫(yī)學教育網為大家整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資訊請關注醫(yī)學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