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的服用方法有哪些?”相信是準備參加醫(yī)學考研的朋友比較關注的事情,為此,醫(yī)學教育網(wǎng)小編整理內容如下:
1.大多數(shù)片劑藥物需要整片吞服,尤其是緩釋片和控釋片是不允許掰開服用的,以避免破壞藥物的原有結構。緩控釋制劑每日僅需服用一至兩次,服用時間宜在清晨起床后或晚上誰覺前。
2.部分片劑藥服用時需要先咀嚼,然后咽下。常見的藥物包括維生素類、退熱類,以及治療胃部疾病的氫氧化鋁、硫糖鋁、三硅酸鎂等。
咀嚼藥需注意三點:
a. 藥物在口腔內咀嚼要充分。
b. 藥物經(jīng)咀嚼后,可用少量溫開水送服。
c. 用于中和胃酸的藥物,宜在餐后1~2小時服用。
服藥時的幾點注意:
a. 食用藥有些服用時要多喝水,比如平瑞藥、利膽藥、抗痛風藥、抗尿結石藥等,多喝水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腎血流量、稀釋尿液、降低尿液中鹽類的濃度,避免尿鹽沉積。
b. 有些藥物不宜用熱水送服,比如助消化藥、維生素、止咳糖漿等,因為這些藥在受熱后容易失去原有藥效。
c. 吃藥時應避免躺著服藥。躺著服藥時藥物容易黏附于食道壁,不僅影響治療還可能刺激食道。
d. 避免干吞藥。有些人為了省事喝藥時不喝水,而選用直接吞服,這種情況一方面也是容易損傷食道,另一方面有些藥物沒有足夠的水來溶解在體內容易產(chǎn)生結實。
e. 不要用飲料送藥,有些飲料與藥物產(chǎn)生反應可能導致不可預知的后果。正確的方法是用溫度適中的白開水送藥。
f. 服藥后不宜馬上運動。因為藥物服用后一般需要30~60分鐘才能被胃腸溶解吸收,期間需要足夠的血液參與循環(huán),馬上運動會導致胃腸等器官血液供應不足,藥物的吸收則大打折扣。
藥物的最優(yōu)服用時間
滋補藥:適宜在早晨空腹時或晚上臨睡前服用,便于人體吸收和利用。
維生素:一般宜在兩餐之間服用,但維生素K用于止血時應及時服用。
抗生素:宜在飯前服用,可使藥物在通過胃時不會過分稀釋。
過敏藥:在臨睡前半小時服用,可減少嗜睡等副作用對生活帶來的影響。
胃腸潰瘍藥:最好在睡前加服一次,因為夜里胃酸分泌有一個高峰期。
抗抑郁藥:抑郁癥狀表現(xiàn)為晨重晚輕,因此這類藥物宜在清晨服用。
鐵劑:貧血者每晚7點服藥比早上7點服藥吸收率高1倍。
止痛藥:通常在中午服用,中午11~12時是人體對痛覺比較敏感的時候。
止喘藥:宜在晚上臨睡前服用,以預防病人在凌晨2點時最敏感期發(fā)作。
降壓藥:宜安排在早上10時、下午3時服用,臨睡前不宜服用降壓藥。
助消化藥:宜在飯前或者飯后5分鐘服用,前者可促進消化液分泌,后者可使之充分與實物混合。
心臟病藥:宜在早晨6~8時服用,不僅見效快,且可抗過心中病危險期。 一些在服藥時容易誤解的概念。
“一日三次”:這是藥物學家根據(jù)實驗測定出藥物在人體內的代謝速率后規(guī)定的,意思是將一天24小時分成3等分,每8小時服用一次,而不是說每日三餐,每餐伴隨一次。
“飯前服用”:則是指此藥需要空腹(餐前或餐后2小時)服用以利于吸收。如果你在飯前剛吃進一大堆的零食,那此時就不算飯前服用了。而相對來說“飯后服用”則是指飽腹服用,利用食物減少藥物對胃腸的刺激或促進胃腸對藥物的吸收。
以上是醫(yī)學教育網(wǎng)小編整理的“藥物的服用方法有哪些?”全部內容,想了解更多醫(yī)學考研知識及內容,請點擊醫(yī)學教育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