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類性感的書,是所謂“性文化”一路。學術價值不是這里我們要討論的問題,僅就寫作技巧上來看,拙劣的作者可以將一個原本非常性感的題目寫得味同嚼蠟,而高明的寫手卻能夠將一個原本非常嚴肅的題目寫得活色生香。
國內出版過幾種標稱為“性文化史”的書,大多取材不當,觀念陳舊;如果說十年前對某些讀者曾經有過某種吸引力的話,以今
天的標準來看則已經是難以卒讀了。相反,如果題目本身就性感,寫手(而且還是一位女寫手。┯肿杂幸环\心繡口,那將是何種光景啊!——《乳房的歷史》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為人類的某個器官寫一部歷史,也算別出心裁。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器官都能寫得成一部歷史,比如“闌尾的歷史”或“脾臟的歷史”,恐怕就寫不成,因為這些器官上沒有多少“文化”,可供形成“歷史”。但是乳房不同,乳房上的“文化”,可是深厚之至──它聯(lián)系到生育、性愛、健康、政治、商業(yè)、審美……所以當1997年,美國從事“女性和性別研究”的女學者瑪莉蓮。亞。╩arilyn yalom)出版《乳房的歷史》(a history of the breast)一書后,立即引起了許多讀者的興趣和注意。
《乳房的歷史》實際上是一本“乳房文化史”,雖然結構上看不出多少高明之處,也未見有深度的理論分析──從表面上看,甚至沒有什么“觀點”。但作者收集了大量資料,有些資料是讀者平時不易見到的;還有不少資料是平時人們不從“乳房文化”的角度去看的。這樣將“乳房文化史”描述出來,也就很有價值了。其實在西方,有許多頗有學術價值的著作都是這樣的。
在中國傳統(tǒng)的主流審美觀念中,乳房可以說沒有任何地位,如果要對中國做類似的文化史,恐怕只能做頭發(fā)或腳──小腳的文化史,事實上已經有人做過。如果說早期方絢《香蓮品藻》之類的作品還帶有無聊文人吟風詠月甚至戀足癖的色彩,那么到姚靈犀編的《采菲錄》,大體上就有一點像瑪莉蓮。亞隆對乳房所做的工作了,但是姚靈犀沒能搜集圖像資料。而在中國今日媒體上到處可見的豐胸隆乳廣告中所反映的審美觀念,則完全是西風東漸的結果,其歷史絕不會超過一百年(當代中國女性中不再諱言乳房的當然大有人在,比如吳靄儀有一本集子取名《知識分子的乳房》)。從這個角度來考慮,《乳房的歷史》一書中譯本的出版,又另有一重意義。
瑪莉蓮。亞隆對與乳房有關的史料,搜集可謂不遺余力。舉凡宗教典籍、文學作品、古典雕塑、名人回憶、廣告招貼、宣傳海報等等,無不納入視野,從中觀察乳房文化之演變。全書共有插圖99幅,每幅下皆有可以獨立于正文閱讀的說明文字。這些說明文字往往既點出了這幅插圖的價值和意義,也富有閱讀趣味,例如原書圖51:
bernard繪,《向七十五軍致敬》,法國海報,1914年。為了鼓舞愛國情操,一次大戰(zhàn)時的法國海報將瑪麗安(marianne,作為法國象征的類似女神的人物──江按)色情化,讓她裸身站在加農炮前,發(fā)絲飄揚,堅挺的雙乳不畏德軍的侵襲。
又如展示轟炸機機身上所繪裸乳金發(fā)美女做勝利手勢的原書圖61:
《有點危險》,1943年8月12日。駐扎于英國空軍基地的波音b-12飛行堡壘轟炸機388轟炸大隊。二次大戰(zhàn)的機身繪圖藝術融合了乳房、危險、摧毀與勝利。
這類筆觸,書中到處可見。
還有一點,也值得一提──在西方的“女性與性別”研究者、特別是女研究者中,常有女權主義傾向,她們的作品也往往帶著女權主義的烙印。但是在瑪莉蓮。亞隆的《乳房的歷史》中,我們看不到這種烙印。她的觀察是敏銳的,但態(tài)度則是平和的。即使敘述到緊身褡對女性身體的改造和傷害──在很大程度上和中國古代纏足同樣性質──這類內容時,也沒有對“男權社會”或“男性中心主義的審美”作任何批判和討伐。
強調了瑪莉蓮。亞隆對乳房文化史的“述而不作”的描述,卻反而引出了我自己發(fā)表一個“觀點”的欲望!度榉康臍v史》使我想到一個近來常在思考的問題:那些以描述為主、沒有多少宏論的著作,是否可以具有很高的學術性?
多年以來,我們習慣于空疏浮夸的“學”風,喜歡徒托空言,大發(fā)議論。先前有所謂“論從史出”和“以論帶史”之爭,無論前者還是后者,著眼點都在“論”上。大焉者構建“理論體系”,小焉者發(fā)為驚人之說,必出一番宏論而后已。久而久之,許多人已經習慣于一定要在文章或著作中“提出自己的觀點”,而且一般性地提出觀點(比如有所謂“夾敘夾議”)還不行,通常還要擺開一個論斷的架勢才行。
其實,描述也有學術價值。從時間的維度──其歷史沿革、從空間的維度──其分布范圍、從社會的維度──其影響作用,將某個事物、某種文化現(xiàn)象描述清楚。例如,西方許多文化人類學著作──其實《乳房的歷史》也可以歸入其中──就是這樣做的。難道沒有學術價值?難道不比那些平庸的、陳詞濫調的、卑之無甚高論的“觀點”更有學術價值?
在這個問題上,參照科學哲學理論中的有關方面,也有啟發(fā)。早先人們在樸素的客觀性假定的簡單指導下,堅信科學理論必定是建立在觀察基。
1、凡本網注明“來源:醫(yī)學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醫(yī)學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醫(yī)學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lián)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站歡迎積極投稿
4、聯(lián)系方式:
編輯信箱:mededit@cdeledu.com
電話:010-82311666
010 82311666
400 650 1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