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教育網

切換欄目
當前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 信息綜合 > 醫(yī)學網論壇 > 正文 RSS | 地圖 | 最新

支氣管擴張癥病人的護理--[護理經驗交流區(qū)]

2006-11-22 11:21  來源:醫(yī)學教育網    打印 | 收藏 |
字號

| |

  一、概 述

  支氣管擴張癥(簡稱支擴)是由支氣管及其周圍肺組織的慢性炎癥損壞管壁,導致支氣管管腔擴張和變形的慢性化膿性炎癥。

  臨床上以慢性咳嗽、大量膿痰和反復咯血為特征。

  二、病因和發(fā)病機制

  1.支氣管-肺組織感染和支氣管阻塞大多數(shù)支氣管擴張癥由于支氣管-肺組織感染和支氣管阻塞所引起。病因以嬰幼兒期的麻疹、百日咳、支氣管肺炎最為常見。肺結核、重癥肺炎、C()PD等也可引起。反復醫(yī)學教育網原 創(chuàng)或嚴重的感染損傷支氣管各層組織,尤其平滑肌和彈力纖維的破壞,削弱了管壁的支撐作用,在咳嗽時管內壓力增高及呼吸時胸腔內壓的牽引下,逐漸形成支氣管擴張。

  2.先天性支氣管發(fā)育缺損形成支擴。

  三、臨床表現(xiàn)癥狀和體征

  多數(shù)患者在12歲前發(fā)病,呈慢性過程,早期癥狀不明顯。典型表現(xiàn)如下:

  1.慢性咳嗽、大量膿痰咳嗽、咳痰常在晨起和夜間臥床時加重,痰量每日可達數(shù)百毫升,痰液靜置后可分三層:上層為泡沫、中層為黏液<下層為膿性物和壞死組織,伴有厭氧菌感染時痰液惡臭。

  2.反復咯血從痰中帶血到大量咯血,咯血量與病情嚴重程度有時不一致。

  3.繼發(fā)肺部感染特點是同一部位反復發(fā)生肺炎。

  4.體征典型變化為在病變部位聽到局限性、固定性濕啰音。部分病人有杵狀指(趾)。

  四、治療要點

 。ㄒ唬┛刂聘腥 急性感染時應根據病情、痰培養(yǎng)及藥物敏感試驗選用合適抗生素。常用阿莫西林、環(huán)丙沙星或頭孢類抗生素醫(yī)學教育網原 創(chuàng)口服,或青霉素或慶大霉素肌內注射,每曰2次。

 。ǘ┨狄阂 痰液引流和抗生素治療同樣重要,它可保持氣道通暢,減少繼發(fā)感染和減輕全身中毒癥狀。

  1.祛痰劑 常用復方甘草合劑lOml或氯化銨0.39,溴己新l6mg,每日3次,口服。痰液黏稠加用超聲霧化吸入,每日2~3次。有喘息者加入支氣管擴張劑以提高祛痰效果。

  2.體位引流 應根據病變部位采取相應體位進行引流,引流時,尤其是進行頭低腳高位引流時,要密切觀察患者的心肺功能及咳痰的情況,以防發(fā)生意外。

 。ㄈ┛┭奶幚

  (四)手術治療 病灶較局限,內科治療無效者應考慮手術治療。

  (五)其他 加強營養(yǎng),糾正貧血等。

  五、護理診斷/問題

  1.清理呼吸道無效——與大量膿痰滯留呼吸道有關。

  2.焦慮或恐懼——與擔心反復咯血及預后差有關;恐懼與大咯血有關。

  3.有窒息的危險——與大咯血有關。

  4.營養(yǎng)失調,低于機體需要量——與消耗增多、攝入不足有關。

  5.活動無耐力——與營養(yǎng)不良、貧血等有關。

  6.執(zhí)行治療方案無效(個人)——與不會做體位引流有關。

  六、護理措施

 。ㄒ唬┣宄狄嚎上扔蒙睇}水超聲霧化吸入或蒸汽吸入使痰變稀,并輔以叩背,指導做有效咳嗽;或遵醫(yī)囑給予祛痰藥物。

 。ǘw位引流

  1.引流前向病人解釋引流目的及配合方法。

  2.依病變部位不同而采取痰液易于流出的體位。

  3.引流時間可從每次5~l0min加到每次l5~30min,囑病人間歇做深呼吸后用力咯痰,同時用手輕拍患部以提高引流效果,引流完畢給予漱口。

  4.記錄排出的痰量及性質。

  5.注意引流宜在飯前進行;在為痰量較多的病人引流時,應注意將痰液蓮漸搿出,以防發(fā)生痰量過多涌出而窒息;引流過程中注意觀察,若病人出現(xiàn)咯血、發(fā)紺、頭暈、出汗、疲勞等情況,應及時終止引流;患有高血壓、心力衰竭及高齡病人禁止體位引流。

 。ㄈ┰鰪娍共∧芰 急性感染期病人要臥床休息,有大咯血者應絕對臥床。緩解期病人可適當進行戶外活動,但要避免過度勞累。飲食宜高熱量、高蛋白質、富含維生素,以補充消耗。保持口腔清潔,要勤醫(yī) 學教育網原創(chuàng)漱口,以減少感染并增進食欲。

 。ㄋ模┘訌姴∏橛^察,防止并發(fā)癥 密切觀察咳嗽、咳痰、咯血情況,及時發(fā)現(xiàn)窒息等并發(fā)癥并及時處理。


相關新聞
退出
會 搜
特別推薦
醫(yī)學教育網醫(yī)學書店
  • 名師編寫
  • 凝聚要點
  • 針對性強
  • 覆蓋面廣
  • 解答詳細
  • 質量可靠
  • 一書在手
  • 夢想成真
網絡課堂
40多類,1000多門輔導課程

1、凡本網注明“來源:醫(yī)學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醫(yī)學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醫(yī)學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lián)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站歡迎積極投稿

4、聯(lián)系方式:

編輯信箱:mededit@cdeledu.com

電話:010-82311666